彭雪楓,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杰出指揮員、軍事家,參加過第三、四、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是抗日戰爭中新四軍犧牲的最高將領之一。他投身革命,出生入死,南征北戰,戰功卓著,智勇雙全,在蘇北大地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1941年5月至1944年8月,彭雪楓率軍在以師部所在地宿遷市泗洪縣半城鎮為中心的淮北地區,依靠人民進行抗日和反頑斗爭,取得了鞏固擴大淮北抗日根據地的偉大勝利。
從1942年12月17日至抗戰勝利,當時的淮北區黨委、淮北行政公署及新四軍第四師與淮北軍區首腦機關都移駐在今泗洪縣半城鎮大王莊。在半城四師司令部里,時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淮北軍區司令員的彭雪楓,領導根據地軍民同日偽軍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行艱苦斗爭,指揮著軍隊與日偽軍進行數百次戰斗,先后取得1942年冬季淮北反“掃蕩”和1943年3月山子頭戰役的勝利,鞏固和發展了淮北抗日根據地。大王莊,在抗戰時期,也因此被譽為淮北革命圣地——小延安。
1943年春天的一個傍晚,彭雪楓陪時任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到村外散步,看到一位老漢吃力地挑著一擔水從莊子的西北向村里走來,心中不忍。回去后,他立刻同司令部及警衛連的同志商量,他說:“咱們這支隊伍是為群眾謀利益的,群眾有困難咱們不能袖手旁觀。群眾痛恨敵、偽、頑,咱們就打敵、偽、頑;群眾缺吃少穿,咱們就領導他們減租減息,發展生產;現在群眾缺水,我們就幫群眾打井。”經過與村里干部、群眾商量,最后決定對村里老井進行改造、挖深。奮戰四天后,清水終于涌出,全村村民為之歡騰。吃水不忘挖井人,大王莊人為了祖祖輩輩記著新四軍的恩德,就把這口井起名為“新四井”。
“離開了老百姓的軍隊,就像魚兒離開了水一樣,非干死不可。”彭雪楓經常告誡四師官兵,也經常用實際行動教導官兵,要始終將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以身作則,以上率下,深受軍民愛戴。英勇善戰的新四軍鐵騎勁旅,被當地老百姓譽為“天下文明第一軍”。
“新四軍是老百姓的武裝,是武裝起來的老百姓,要真心誠意地聽老百姓的呼喚,受老百姓指使,為老百姓流血!”在大王莊四師司令部舊址入口的將士名錄紀念墻上,后人把彭雪楓將軍曾說過的這段話鐫刻下來,永遠感念著他。
1944年8月,彭雪楓執行中共中央關于向河南敵后進軍的指示,指揮所部進行西進戰役。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莊指揮作戰時犧牲,年僅37歲。
彭雪楓將軍殉國之后,山河齊悲,淮北軍民2萬人在泗洪大王莊召開追悼會。毛澤東、朱德率延安各界代表1000余人在中央大禮堂悼念彭雪楓,并分別寫下挽詞,譽為“共產黨人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