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6uykc"><menu id="6uykc"></menu></fieldset>
  • <abbr id="6uykc"></abbr>
    <strike id="6uykc"><input id="6uykc"></input></strike>
  • 專題|清明祭英烈 豐碑勵童心——2024年江蘇省青少年網上憑吊革命先烈活動 > 正文
    《第一部中共黨章的“沉浮”》
      來源:新江蘇客戶端·中國江蘇網  

    1922年7月,上海。

    悶熱潮濕的夏天令人困倦,但聚在輔德里625號的12名青年卻精神亢奮。

    他們,代表當時中國共產黨的195名黨員秘密參加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自由民主的新世界,在年輕人的熱情里展現。

    大會起草了11份文件,其中便有首部《中國共產黨章程》。

    擁擠的石庫門里,與會者字斟句酌。8天,3次全體會議;6章、29條的黨章等文件,逐條起草、討論、修改,最后表決、通過。

    1927年底,浙江寧波。

    白色恐怖蔓延,黑色子夜深沉。

    由于工作關系,有個叫張人亞的中共黨員接觸并保管了一批黨內文件,中共二大的決議案也在其中。

    他是一名清瘦的銀匠,曾領導上海金銀業工人運動,也曾手書心愿,希望成為“一個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工具”。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的一晚,寧波霞南村萬籟俱寂,張人亞沒打招呼地推開家中大門。

    “兒……”父親張爵謙十分驚喜。張人亞卻單刀直入,將一大包文件交給父親,再三囑咐他好好保管。

    漏夜相逢,父子倆都沒想到這是此生最后一面。

    兒子的托付怎么完成?張人亞鬧革命,全村都知道。于是張爵謙聲稱兒子在“四一二”中身故,并在長山崗上搞了一個空墳,將這一大包文件放了進去。

    墓碑上,張爵謙本想刻“張靜泉”——這是張人亞在入黨改名前的名字。為了穩妥,他刪去“靜”字,以“泉張公墓”之名埋藏了兒子的秘密。

    1932年底,江西瑞金。

    5年前與父親匆匆一別后,張人亞輾轉上海、安徽蕪湖,繼續進行共產黨地下工作。

    隨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張人亞前往瑞金。

    在蘇區,他先后擔任中央工農檢察委員會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出版局局長兼印刷局局長。

    長年的忘我工作,張人亞積勞成疾。1932年12月23日,張人亞病故于從江西瑞金去福建長汀檢查工作的途中。此時,他只有34歲。

    1951年,寧波到上海。20多年沒有二兒子的消息。尋子,成了耄耋老人張爵謙的唯一牽掛。

    在報上登尋人啟事、通過組織關系去找……用盡一切辦法,張爵謙只想把空冢里的秘密親手交還到兒子手中。

    百尋無果。兒子是共產黨員,他的東西應該屬于黨!張爵謙把空墳里的所有文件取出,交給上海有關部門。

    這些文件紙頁已變脆泛黃,那是歷史留下的厚重印記。

    保存完好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大會決議案》,成為記錄二大的孤本文獻;里面的中共第一部黨章,更是彌足珍貴。

    2005年,上海到瑞金。交還文獻后,張人亞的后人依然未放棄找尋在革命中失蹤的親人。

    同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家人在網上一份《紅色中華》剪報中發現了張人亞的名字。

    “對我們家族來講是個很重要的訊息。”張人亞的侄子張時才感慨,幾十年的尋找,終于確定了方向——江西瑞金。

    守護者送回了第一部黨章,黨章也終于尋回它的守護者。

    責編:秦春鳳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