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6uykc"><menu id="6uykc"></menu></fieldset>
  • <abbr id="6uykc"></abbr>
    <strike id="6uykc"><input id="6uykc"></input></strike>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蘇州 > 正文
    身邊好人|張月英:昆山張浦的“阿三麥麥”
    2024-12-24 13:41:00  來源:昆山市張浦鎮  

    “麥麥”是一個獨屬于江南水鄉小鎮的稱呼,是對年長于自己母親女性的禮貌尊稱。阿三麥麥,本名張月英,因在家排行第三,村里人都喚她“阿三”。而我,則親切地稱呼她“阿三麥麥”,這個稱呼里飽含著我對她的尊敬和愛戴。

    那年春天,赤腳醫生橫空出世。

    阿三麥麥出生于1957年,那是一個充滿艱辛與挑戰的年代。彼時的中國正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變革,每個人都懷抱著建設新中國的熱忱與憧憬。她童年的生活充滿了艱辛,但她也因此養成了堅韌不拔的性格,這為她以后的職業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時間來到了1977年,我國已基本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醫療體系,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醫療網絡,在這個體系中,赤腳醫生制度成為了守護農村群眾健康的中堅力量,而阿三麥麥就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

    在她20歲那年的春天,村委會經過深思熟慮,綜合考慮了她的政治可靠性、文化水平、群眾口碑以及勞動態度等,推選、培養她成為一名赤腳醫生,前往千燈鄉(現千燈鎮)參加為期四個多月的專職赤腳醫生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基礎醫學理論、中醫針灸推拿、常見病診治、接生技術等。培訓結束后,二十歲出頭的張月英,懷著忐忑又堅定的心情,成為了張浦鎮新塘村一名光榮的赤腳醫生,開始了她長達幾十年的行醫生涯。

    “白加黑”工作模式,她無怨無悔。那個年代的赤腳醫生沒有固定的工資收入,主要依靠大隊綿薄的補貼或者以生產隊的工分記酬。阿三麥麥過著“白天農婦、晚上醫生”的雙重生活:晴天里,她戴著草帽、卷著褲腿,和鄉親們一起在田間勞作;夜幕降臨,她就化身為村民們的“健康守護者”,披星戴月地為老百姓看診。這種“白加黑”的工作模式,作為共產黨員的她從未有過一聲怨言,她始終牢記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在我看來,那時的赤腳醫生,用現在最時髦的話說,就是妥妥的“六邊形戰士”。他們不僅要處理農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進行簡單的急救,還要承擔疾病預防、衛生知識宣傳普及、中草藥采集與使用等工作。這些工作繁雜而艱辛,但赤腳醫生們從未退縮,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守護著村人們的健康。作為女性赤腳醫生的阿三麥麥,更是承擔起了村里的接生工作,這項工作責任重大,需要極高的技術和心理素質。她親手接生了無數嬰兒,見證了無數新生命的到來,為無數個家庭帶來了喜悅和希望。她熟練地掌握了接生技術,并能夠處理各種突發情況,保障產婦的生命安全。她不僅是一名醫生,更是一位守護生命的使者。

    在我的童年記憶里,阿三麥麥的形象是如此鮮明:她總是穿著一件略微發黃的白大褂,身上散發著淡淡的酒精味,背著一個深棕色的大藥箱,走村串戶,她的身影里充滿了安全感、神秘感和敬畏感。記得每當有人受傷或者身體不適,只要找到她,她總能用那雙布滿老繭卻異常溫柔的手,及時為病人解除痛苦。當然,小時候的我對她也存在著一份“恐懼”:每當我發燒生病時,她掏出那根冰冷的水銀溫度計,或是那支粗壯的針筒,總能把我嚇得哇哇大叫。現在想來,那些都是珍貴的回憶:是她用專業和關愛編織著我的童年回憶,是這些回憶讓我對醫學充滿了敬畏之心。

    華麗蝶變,她從赤腳醫生成為家庭醫生

    時光飛逝,2017年,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張浦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式成立,各村衛生室劃歸社區中心統一管理。命運的齒輪總是轉動得讓人驚嘆:兩個年齡相差30多歲的人:我和阿三麥麥,竟然成為了同事,而且還是在同一個科室共事。這些年,隨著我國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面推行,昔日的赤腳醫生們也迎來了“轉型升級”的新篇章,他們需要接受規范化培訓、學習使用電腦、參與各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在這次“赤腳醫生大轉型”的浪潮中,阿三麥麥無疑是最優秀的“畢業生”之一。年過花甲的她依然保持著驚人的學習熱情,面對新知識、新要求,她總是干勁十足。在張浦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本部家庭醫生團隊中,她擔任著重要角色:慢性病隨訪質量控制、健康知識講座、義診咨詢活動、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家庭醫生工作室診療等工作,她都做得讓人贊嘆不已。那份認真和專注,那種對醫療事業的執著與熱愛,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年逾花甲,赤誠之心不變

    如今的阿三麥麥已經60多歲了,雖然退休返聘也有好多年,但她仍然保持著昔日赤腳醫生“隨叫隨到”的作風,她總是積極響應單位的號召,為居民提供服務,即使是在節假日,她也總是隨叫隨到。她對這份工作充滿了熱情和責任感,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什么是奉獻,什么是醫者仁心。也許再過幾年,她就要真正離開這個奮斗了大半輩子的崗位。回首她的從醫歷程,從當年踏實能干的赤腳醫生,到如今深受群眾信賴的家庭醫生,表面上看是她工作身份的轉變,但深層次上卻折射出了我國醫療衛生服務的歷史性跨越:從基層到高質量,從廣泛覆蓋到個性化服務,見證著中國醫療服務體系的深刻變革與進步。

    阿三麥麥的故事,不僅是一個普通鄉村醫生的成長史,更是中國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縮影。她用四十余載的堅守與奉獻,詮釋了一名基層醫務工作者的初心與使命,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不平凡的人生華章。她的一生,值得我們每一位后輩從醫者學習和敬佩。(昆山市張浦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王雅倩)

    責編:秦春鳳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