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這片紅色熱土上,有這樣一群退役軍人,他們脫下軍裝、告別軍旅,依然在不同崗位上接續奉獻、發光發熱,用為黨為民的熱忱投身家鄉建設,用實際行動弘揚徐州擁軍優屬光榮傳統,踐行著“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時代”的錚錚誓言。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們,聆聽他們的擁軍故事。
劉永清:
帶動更多人走上擁軍路
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之際,豐縣擁軍優屬協會會長劉永清帶領成員,滿懷對部隊的深情厚意,到王杰部隊進行節日慰問,為人民子弟兵送上防暑降溫用品,為了表示感謝,部隊專門送上繡有“軍民攜手共筑強軍夢、雙擁共建譜寫新篇章”字樣的錦旗,表達軍民魚水深情。
“我的座右銘是‘愛國擁軍、終生不悔’,我就是想為擁軍工作做點什么。”劉永清向記者講述著他退役以來的經歷。1979年入伍,1982年退役回鄉后,劉永清自謀職業,成立了一家廣告裝潢公司,事業蒸蒸日上,但他始終忘不了自己是一名退役軍人。
退役后,劉永清經常去駐地部隊慰問,看望農村優撫戶、軍烈屬,并積極參加疫情防控、抗洪搶險,為身處防疫一線的志愿者和搶險一線官兵送上慰問物資……
一個人擁軍可以成為榜樣,一群人擁軍可以聚星成火。在劉永清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擁軍行列,2013年,豐縣擁軍優屬協會改選,劉永清當選為協會會長,和縣內外100多家企業簽訂了“優先安置復轉軍人及家屬創業、就業基地”協議,并創立了豐縣復轉軍人就業、創業基地,為200余名復轉軍人和家屬開展了服務。
為了宣傳“雙擁”工作,在全社會營造熱愛、關心、支持、參與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濃厚氛圍,劉永清還成立了由200余輛轎車組成的“豐縣擁軍優屬綠絲帶免費車隊”,制作了惠及擁軍人的豐縣“雙擁情”會員卡,在協會辦公區設立了“退役軍人健康服務站”,掀起了社會化擁軍熱潮。
無論在何時,劉永清始終懷揣一顆熾熱的愛國心,力所能及地普及國防知識,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他成立了豐縣擁軍優屬協會國防教導隊,深入全縣30余所中小學開展國防教育,將國防教育從娃娃抓起。
在20多年的擁軍歲月中,劉永清投入的資金300余萬元,但劉永清卻說:“這很值得,做好擁軍工作和為退役軍人服務就是我的理想,我想為這個理想不停奮斗。”
近年來,因劉永清在擁軍優屬工作上做出的優異成績,他先后被評為“2018《中國雙擁》年度人物” “江蘇最美擁軍人物” “徐州市擁軍先進個人”“感動徐州十大雙擁人物”等榮譽稱號。劉永清表示,下一步,將始終保持退役不褪色和愛國擁軍的熱情,帶動更多人走上擁軍路。
平秀強:
承擔起退役軍人的責任和使命
“我雖然脫下了軍裝,但我永遠是一個兵。”退役20年來,平秀強始終對部隊懷有深厚感情,從企業門前用廢舊輪胎自制的坦克模型,到其辦公桌上的裝甲車模型,都寄托著他對部隊生活的眷戀。
出生于賈汪區大吳街道小吳村的平秀強,在2000年成為了一名軍人,并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兩年的軍旅生活,讓他磨煉了意志、強健了體魄,軍人的作風、紀律和永不服輸的精神,成為了他創業路上的成功寶典。
2013年,干了10年銷售的平秀強創辦了徐州群碩物資貿易有限公司,他不忘部隊教育,秉承軍人作風,堅持誠信待人,經過多年的努力,公司業務覆蓋蘇北地區。
為了回饋家鄉的培養,2016年,平秀強將公司搬到小吳村,并投資建設倉儲物流配送中心,帶動了村里30多個人就業,其中7人為退役軍人。同時,他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每年將公司收益的一部分用在擁軍和公益事業上。
“人民子弟兵是最可愛的人,我一定盡我最大的力量多去關心他們,使他們為祖國為人民發揮更多的光和熱。”每年“八一”建軍節和重要節日,平秀強都要帶著員工把西瓜、米面油及健身器材送到軍營,并與官兵一起搞聯歡、嘮家常,與戰士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每逢中秋、春節,平秀強還會到養老院、救助站,為困難老人、困境兒童送去棉被、衣服等生活物品,并把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作為幫扶對象,經常帶著慰問品上門看望,時刻關注老人的身體和生活情況,平秀強的幫扶讓老人心里十分溫暖,他經常握著平秀強的手說:“要不是你,我不能過得這么好。”
“若有戰,召必回。”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使命與責任。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每當國家和人民有需要的時候,平秀強總是責無旁貸,迎難而上,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他主動向黨組織請戰,奔赴防疫一線,并多次捐贈防疫物資,累計價值數萬元;河南遭遇特大暴雨襲擊時,他及時奔赴河南抗洪一線,把購買的救援物資發放到受災群眾手中。
近年來,平秀強先后被評為“江蘇省模范退役軍人”“徐州市擁軍優屬先進個人”“徐州市退役軍人就業創業領軍人物”等稱號。“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我會始終保持軍人本色。” 平秀強表示,他將堅定執著地帶領企業員工,繼續在雙擁工作、公益事業中承擔起應有的使命和責任。
彭城新語
退役不褪色 建功新時代
吳悠
“八一”建軍節前后,徐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徐州日報聯合推出了“傳承王杰精神 續寫時代‘戎’光”“老兵跟黨走 建功新時代”系列報道,集中展示了徐州退役軍人砥礪前行、永葆本色的別樣風采和敢站排頭、敢打頭陣的責任擔當。
他們的事跡生動感人、形象樸實可敬。退役42年的郝大學,不斷奔走在公益事業中,帶領沛縣藍天救援隊,在應急救援等方面發揮著作用;近20年來,曹恒與數不清的官兵結下深厚情誼,把父母愛國擁軍的光榮傳統發揚光大;連續創業失敗的劉艷軍沒有放棄,他把目光轉向宕口修復和生態旅游,打造了賈汪區風之谷戶外運動公園……
他們雖已告別軍營,但脫不下的是“沖鋒在前”的姿態,褪不去的是“人民子弟兵”的情懷,忘不了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誓言。在彭城大地勾勒出一道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時代的美麗風景線。
退役軍人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我們大力弘揚愛國奮斗精神,講好退役軍人故事,就是要激勵廣大退役軍人自覺珍惜榮譽、永葆本色,積極投身國家建設發展;就是要更好引導全市各級各單位為退役軍人提供暖心貼心的服務,營造有利于退役軍人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就是要激勵更多干部群眾汲取退役軍人身上的珍貴品質,學習他們對黨忠誠、服務人民的高尚情懷和攻堅克難、勇當先鋒的精神氣質,在全社會營造關心尊重退役軍人,崇尚實干擔當、奮斗出彩的濃厚氛圍,激蕩起向上向善向好的強大力量。本報記者 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