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徐州,慈善的暖流涌動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成為這座城市最溫暖的底色。這一年,無數個關于愛與希望的故事悄然上演:從困難家庭患兒的重獲新生,到低保家庭的光伏增收;從鄉村道路的煥然一新,到校園里孩子們的笑臉……徐州市慈善總會攜手社會各界,用點滴善舉匯聚成磅礴力量,為困難群眾點亮希望之光。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愛心接力,也是一座城市用溫暖書寫的人間真情。在3月6日召開的市慈善總會六屆四次理事會上,吹響了2025年重點工作的沖鋒號——市慈善總會將持續深化慈善工作,以創新機制與精準救助為核心,推動徐州慈善事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精準救助
點亮困難群眾希望之光
慈善救助是慈善工作的核心,而精準救助則是關鍵。2024年,省市縣聯動項目成果斐然。在江蘇省困難家庭兒童重大疾病救助項目中,來自豐縣的小輝(化名)就是眾多受益者之一。小輝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家庭經濟本就拮據,面對高額的治療費用,一家人陷入絕望。慈善總會得知情況后,迅速啟動救助程序,省市縣三級共投入救助資金,讓小輝順利接受了手術。如今,小輝恢復得很好。像小輝這樣的患兒,共有253人次在該項目的幫助下,重獲健康希望,省市縣三級共投入救助資金400.2萬元。
慈善光伏照萬家工程同樣意義重大。在沛縣的一個小村莊,低保戶張大爺家屋頂安裝了光伏發電設備。“以前家里就靠那點低保過日子,現在有了這光伏設備,每年能多收入1000多元。”張大爺激動地說。在豐縣、邳州試點成功后,沛縣、睢寧、新沂、銅山、賈汪5個縣(市、區)全面實施該工程,省市縣共投入善款971.4萬元,每年將有700余戶低保家庭受益,提前一年完成省定任務。
多向奔赴
為慈善事業定向護航
“以前這條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九段村村民李大媽站在嶄新的興村路上,感慨萬千。這條長1700米、寬12米的柏油馬路正是徐州市“幸福家園村社互助”工程的縮影。市民政局與市慈善總會聯袂打造的鄉村振興項目,2024年內新增563個村莊入駐中慈平臺,累計完成項目29個,420.08萬元善款化作看得見的幸福。
幸福家園“種”進村,慈善花開滿校園,市級部門聯手合作項目成效顯著不僅于此。
當城市反哺鄉村的暖流涌動,慈善文化的清泉也在校園里流淌。“校園里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氛圍更加濃厚,孩子們臉上的笑容更加燦爛了。”睢寧縣高鐵商務區學校校長感慨。作為全市88所“慈善文化示范校”之一,該校將慈善文化融入校園建設的方方面面。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關愛他人、奉獻社會,校園里處處洋溢著溫暖與和諧。
“慈善不是簡單的施與受,而是城鄉雙向奔赴的溫暖循環。”市慈善總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村社互助與校園培育雙輪驅動,更多“看得見溫度”的民生故事正在彭城大地續寫。
“在信中,我可以毫無保留地表達自己的焦慮和不安,而通信志愿者總是耐心地傾聽并給予我鼓勵和建議。這讓我在面對學業壓力時更加從容。”銅山區嬌山湖中學的一名學生動情地分享著她與志愿者的書信故事。這正是“幸福家園·童心陪伴”公益項目的溫暖寫照——依托中華慈善總會幸福家園工程,聯合“藍信封”機構打造的城鄉青少年成長計劃,已吸引89所中小學5361名學生參與,往來書信達51254封,占全國同類項目半數。
正如項目負責人所說:“每封手寫信都是雙向治愈的星光,我們期待點亮更多童心的銀河。”
以人為本
慈善力量不斷壯大
神秘的無線電波、靈動的機器人、趣味的編程……這一幕幕引人入勝的場景,在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園田小學內精彩上演。跨越四川、云南、陜西等地,在漢姆聯隊捐建的科技教室里,66.68萬元的善款化作一件件教具、一臺臺儀器,引領著孩子們踏上探索科學奧秘的旅程。
這樣的教育星火正在多地點亮。在徐州,甘霖助學團隊打造的“有愛不孤單 愛心伴成長”行動,已為千余名來自特殊家庭的困境兒童送去了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陪伴200多個孩子度過了難忘的生日時刻。摸著粉色書包上的星座刺繡,沛縣鹿樓鎮的小欣開心地說:“藍信封姐姐說這是我的‘守護星’。”14支義工團隊如同精密齒輪,將346.06萬元善款轉化為4.27萬人次的笑臉。
“公益不是單程票,當我們看到受助孩子成為志愿者時,才懂愛心的真正生長。”小崔公益發起人表示,這場跨越山海的愛心接力,正悄然改寫更多的人生劇本。
目前,全市有132支義工服務隊,登記義工志愿者9158名。義工們活躍在各個慈善領域,成為慈善事業的重要力量。
數據見證慈善力量,2024年,徐州市慈善總會的善款規模與救助成效實現雙提升。
從“慈濟遷居”到“童心陪伴”,從校園慈善文化建設到“99公益日”網絡募捐活動……徐州市慈善總會以數據為證、以行動為聲,持續書寫“有情有義徐州人”的大愛篇章。未來,這座古城將繼續以慈善為紐帶,凝聚更多力量,為“強富美高”新徐州現代化建設新篇章注入溫暖底色。本報記者 李姍 通訊員 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