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發照相館劉黎明為老人梳頭拍照片。 本報記者 馬永康 攝
本報記者 李曉航 馬永康
■編者按
奮斗,是青春最厚重的底色。青春的創造,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磅礴力量。在徐州廣袤鄉村里,正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將新技術、新理念注入土地,讓新模式、新產業落地生根,在鄉野田間逐夢興農強村的星辰大海。即日起,本報推出《我們村的年輕人》欄目,講述他們鄉間創業的典型事跡和動人故事,激勵更多青年扎根基層、艱苦奮斗,投身鄉村全面振興偉大事業。
在豐縣的鄉間小路上,總能看到一個背著相機、扛著三腳架的年輕人穿梭于鄉村之間。
他叫劉黎明,一位“00后”小伙,用兩件看似普通卻飽含深意的事,讓家鄉的“一磚一瓦”與“一顰一笑”被更多人看見:一是通過抖音賬號“黎明說”記錄豐縣的歷史文化;二是自費發起“銀發照相館”公益項目,為數千名鄉村老人免費拍攝照片。
這兩件事看似無關,卻共同編織出一幅關于鄉土情懷與人文關懷的溫暖畫卷。
視頻承載的豐縣記憶
4月23日,記者跟隨劉黎明的腳步來到豐縣圖書館拍攝新一期的視頻素材。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正好給大家聊一聊豐縣圖書館的前身。在很多年前豐縣沒有圖書館,它只是位于文廟的圖書室,從1978年開始,豐縣圖書館才有了獨立且固定的場地。2022年搬遷到文博園的東樓……”在劉黎明的抖音賬號“黎明說”上,他借助通俗易懂的言辭和生動的畫面,向人們娓娓道來豐縣圖書館的發展歷程。
從劉邦故里遺址到百年古槐樹,從鄉鎮名稱的由來到家鄉美食的介紹,他的視頻既像一本“地方志”,又似一部“活態紀錄片”。
劉黎明的創作初衷源于對家鄉文化的熱愛與擔憂。“很多年輕人對家鄉的歷史知之甚少,甚至老一輩的記憶也在逐漸模糊。”他通過實地走訪、查閱古籍、拜訪文人,將枯燥的歷史知識轉化為趣味性強的短視頻。
在拍攝豐縣鳳鳴塔的傳說時,劉黎明結合航拍鏡頭的講解,讓觀眾以全新的視角感受到古建筑的雄偉,同時還巧妙地融入了當地的民間故事,使得歷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鮮活的故事。
在視頻下方,有一位地處新疆的網友留言“看哭了,回想起小時候父母帶我去塔下游玩,有機會要回家看看。”也有網友留言補充關于豐縣的其他故事,“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我的老家豐縣!”
讓老技藝“煥發生機”
除了拍攝,劉黎明還將鏡頭對準了瀕臨失傳的傳統手藝。在探訪鄉村時,他結識了編條筐的張師傅、繡虎頭鞋的馬奶奶、鋦碗修缸的老匠人……這些手藝人守著祖傳技藝,卻因市場萎縮陷入困境。
劉黎明在聽說他們的故事后便決定用短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讓更多的年輕一代看到“老物件”背后的匠心。
他拍攝的條編工藝視頻中,張師傅將竹篾編織成精巧的寵物籃和收納筐,卻因手工成本高難以售賣。劉黎明不僅將作品上傳至社交平臺,還開通電商櫥窗幫其銷售。很快,積壓的條編工藝品被搶購一空,張師傅激動得拽著他的手連聲道謝。
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馬奶奶的虎頭鞋被網友稱為“非遺版潮鞋”,鋦匠的修補技藝勾起“60后”的童年回憶……劉黎明通過鏡頭,讓傳統手藝從“無人問津”變為“全網點贊”,更幫老人們重拾自信。
快門下的溫情
如果說“黎明說”是劉黎明對家鄉文化的守護,那么“銀發照相館”則是他對鄉村老人最直接的關愛。
“小伙子,你手里拿的是照相機吧,你能給俺拍個照片不?”2022年的一次偶然經歷,讓他萌生了為老人免費拍照的念頭。當時,一位拉著板車的九旬老人請求他為夫妻倆拍一張合照,那是他們人生中第一張也是唯一一張合影。老人那句“怕以后沒機會了”讓他瞬間淚目。
自此,劉黎明發起“銀發照相館”志愿服務項目。他自費購置專業設備,帶著紅布、梳子、鏡子等道具,將“照相館”搬到田間地頭。拍攝對象多是七八十歲的留守老人,許多人除了身份證照片外,從未有過像樣的影像記錄。劉黎明回憶:“有位奶奶翻箱倒柜找出結婚時的紅棉襖,說‘除了結婚以外,這輩子都沒穿過這么鮮艷的衣服拍照’。”
“遠點的地方都得開車一個小時,中午便在路邊買個燒餅充饑,經常是天黑了才到家。”雖然很累,但老人們的熱情回應讓他堅持了下來,有人提前一天熨好衣服,有人特意梳起珍藏多年的發髻,還有聾啞老人用手勢比劃著感謝。“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拍完照,發現老人們都在門口等著,有的拿著家里剛摘下來的蘋果,有的拿著一筐雞蛋,那時我就想起了自己家的老人,眼淚止不住地流。”
4年間,劉黎明的足跡遍布全縣15個鎮(街道)、100多個村莊,為5000多位老人拍攝照片。
這些影像中,有獨居老人第一次面對鏡頭的羞澀,有老夫妻補拍“遲到半個世紀的結婚照”,也有四世同堂的全家福。
每一張照片背后,都承載著一段故事。
■記者手記
從傳播鄉土文化的歷史,到守護傳統手藝的匠心,再到定格鄉村老人的笑容,劉黎明用鏡頭架起了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他讓更多人看到: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那些被遺忘的群體與文化,依然值得被看見、被尊重、被傳承。正如一位網友的留言:“他拍下的不僅是照片,更是一個時代最溫暖的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