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正式向社會公布的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做出了很多新判斷,提出了很多新舉措,為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擘畫新藍圖,更是為廣大農民群眾送上了政策春風和民生關懷。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我們的大事。”“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則是增加農民收入,不斷增強民生福祉,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讓農民群眾可感可及、得到實惠。
基礎設施建設是群眾生活便利、人居環境舒適的基本前提。近年來,在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下,農村基礎設施持續改善提升,越來越多的農村實現水源凈化、道路硬化、夜晚亮化、能源清潔化,我國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但我國農村地域廣大,也有一些村莊因管護不善,造成路燈“失明”、自來水水質不達標、道路地基破碎等情況,既影響群眾生產生活,也造成了資源浪費。因此,補齊鄉村基礎設施短板,是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群眾生活品質、增進農民福祉的關鍵之舉。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推進“四好農村路”、水利、電力、商務、文化等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保障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常言道“基礎設施三分建、七分管”,建立農村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十分必要且迫切。可以建立協同管護新機制,推行縣域統管和專業化管護,進一步使農村環境煥然一新,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
農村公共服務具有滿足公共需要、保障農民權利、增進農民福祉的社會效益和政治效能,是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的“軟件”,關系到廣大農民能否過上現代文明生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次中央一號文件針對農民群眾上學看病、養老撫幼等方面的突出問題,積極回應民生關切。目前,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最主要的是聚焦農村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一方面,努力消除城鄉、區域、村域之間,市民、村民以及不同農民群體之間公共服務供給的差距,實現農村公共服務均衡供給。另一方面,建立功能完備、覆蓋全面、響應高效的農村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彌補農村公共服務產品供給不足的短板,打破“地域”和“身份”限制,打通“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的服務通道,消除城鄉阻隔,使廣大村民能夠享受齊全、便捷、優質的公共服務。
鄉村振興,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讓一個個民生承諾,一項項民生實事,一張張民生答卷,最終都變成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好日子。
(作者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