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三國演義》是我三十年前買的,現在很多人不翻紙書了,沒想到今天還能在這里找到知音。”3月13日上午,在射陽縣臨海鎮農貿市場的書攤前,58歲的李大爺摩挲著泛黃的書頁,眼眶微微發紅。他手中的書里夾著一張字跡工整的書簽,上面寫著:“桃園結義情,今人亦可尋——2023年秋讀于雙洋社區。”
這一幕,是臨海鎮“書攤漂流”活動的生動縮影。面對鄉村“借書難、讀書冷”的困境,該鎮創新推出“流動圖書館”。圖書一部分由鎮里購買,一部分為群眾捐贈。上面的《三國演義》就來自李大爺,他聽說鎮上建“流動圖書館”的消息后,認為這是一件大好事,遂自發捐贈了一批圖書。
“流動圖書館”隨滿載書籍的小貨車穿梭于全鎮20個村(社區)的菜市場、小賣部、衛生室等人流聚集地,服務群眾。從《三麥種植技術》到《海底兩萬里》,從政策法規到兒童繪本,2000余冊書籍在鄉間“走親串戶”。
在八大家社區的小廣場,年輕媽媽汪女士驚喜地發現,她從“流動圖書館”借閱的育兒書里夾著張粉藍書簽:“孩子哭鬧時,試試蹲下來看他的眼睛——一位二孩母親。”她當即拍照發到居民群:“這比育兒博主實在多了。”據統計,漂流書籍中已積累超500張手寫書簽,既有七旬老人抄錄的《詩經》選段,也有農機手編制的播種口訣。
“用讀書積分換的醬油,炒菜都更香啊。”在雙洋社區“文明積分超市”,居民劉巧云舉著剛兌換的醬油笑道。貨架上,兒童拼圖、洗衣液等物品旁都標注著“30積分”“50積分”的標簽——這正是臨海鎮破解“讀書動力”難題的妙招:借1本書積1分,捐書積5分,參加讀書會積3分。這些積分能夠兌換大豆油、兒童玩具等各類實用物品,更加激發了群眾閱讀書籍的興趣。
積分制度的推行,還催生出了活躍的“閱讀社群”。在雙洋社區,群眾自發組建“圖書互助小組”,定期相互交換種植技術書籍;在八大家社區,志愿者們成立“鄰里書友會”,并成功舉辦露天讀書沙龍;市、縣“全民閱讀推廣人”張同祥,隨“流動圖書館”到各村(社區)舉辦閱讀分享會,為群眾深入剖析經典作品,引領大家步入更深層次的閱讀天地。
文化浸潤已悄然改變鄉村肌理。在鎮敬老院,銀發讀書角的雜志被翻得卷了邊,空白處擠滿老人記的“芹菜降壓小偏方”;葦蕩小學將《西游記》閱讀課搬到梨園,孩子們戴著自制的孫悟空臉譜背誦“三打白骨精”;更令人欣喜的是,原本廢棄的糧站倉庫,經群眾投票改造為“漂流書庫”,木梁上垂掛著玉米棒造型的閱讀燈,成為網紅打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