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6uykc"><menu id="6uykc"></menu></fieldset>
  • <abbr id="6uykc"></abbr>
    <strike id="6uykc"><input id="6uykc"></input></strike>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鹽城 > 正文
    “一站六點”映紅百姓笑臉
    ——鹽城市創新基層治理著力把為民服務做深做細做到位
    2025-03-19 10:08:00  來源:鹽阜大眾報  

    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工作任務”第十條“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中,明確提出“健全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加強鄉鎮街道服務管理力量,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城鄉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如何直面群眾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一年來,市委社會工作部緊扣群眾需求,在嚴格執行基層減負政策下,巧“合”各方力量,推動黨建引領城鄉社區“一站六點”服務場景建設,用小切口解決大問題,有效提升社區服務和治理質效,以“精細服務”傳遞“民生溫度”。

    建好“紅色服務站”

    確保陣地有用、服務實用

    “在社區工作,居民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不管居民遇到什么麻煩事,來找我們‘紅色服務站’就對了。”這是阜寧縣阜城街道中心社區黨委書記王紅對居民的承諾。

    小區健身器材好不好用、消防設施有沒有定期檢查、小區停車位夠不夠……中心社區“紅色服務站”工作人員常在小區走訪,了解居民需求。中心社區黨委還在“紅色服務站”開通“440”(諧音“事事靈”)便民服務熱線,落實首問負責、一窗受理、全程代辦的工作模式,確保居民的訴求得到妥善解決。

    在我市,像阜城街道中心社區這樣的“紅色服務站”,均由社區(村)黨組織書記牽頭、社區(村)“兩委”成員為骨干,注重發揮志愿者、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作用,通過開辦“黨群服務集市”,以“紅色服務站”來“搭臺”,讓志愿者“接單”,引導群眾“趕集”的方式,推動“黨群服務圈”與“城市15分鐘、農村3公里便民服務圈”融合,實現為民服務“零距離”。

    發布“村居好人榜”

    弘揚向上向善正能量

    “跳下河的時候沒想那么多,看到孩子在水里掙扎,我只有一個念頭,救人。”去年10月,射陽縣合德鎮朝陽社區召開好人事跡宣講活動,發布上一季度“社區好人榜”。活動現場,三季度“朝陽好人”、朝陽社區居民楊立民分享了自己營救落水兒童的故事。

    這是我市加強“村居好人榜”建設,把德治融入基層治理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榜樣力量帶動社會風氣,依托現有陣地資源,讓“村居好人榜(館)”成為本地好人好事、道德模范集中展示的場所。通過“道德積分”、“文明積分”、居民推薦投票等多種方式,推選本地上榜“好人”,常態化舉辦好人事跡宣講、家庭美德教育等活動,營造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

    “這兩年,村里的黨員干部帶領熱心村民在路邊維持交通秩序,勸阻不文明行為,每個月把參與志愿活動的村民登在‘好人榜’上。現在,越來越多人想加入我們的隊伍,交通事故也減少了。”大豐區劉莊鎮友誼村黨總支書記徐艷這樣說。

    舉辦“小院議事會”

    激發群眾自治活力

    又是一個“小院議事會”活動日。亭湖區五星街道萬戶新村社區活動室里,居民們圍坐一起,從垃圾分類到小區綠化,從設施維修到社區安全,暢所欲言,熱議社區治理。社區工作者則認真傾聽、詳細記錄,掌握民情民意的“一手信息”。

    為了讓每個聲音都能夠清晰地被聽到、每條建議都可以切實地得到重視,我市充分利用居民樓下、休閑廣場等“房前屋后”區域,舉辦常態化、流動型“小院議事會”,聚焦居民關心問題,社區工作者與居民面對面溝通、點對點協調,讓居民成為議事協商的主角,參與解決各類矛盾糾紛。

    “‘小院議事會’召開沒幾天,小區路燈已全部安裝完畢,明亮的路燈照得我們心里暖暖的。”談起小區最近的變化,家住大豐區大中街道建西社區的居民說。

    “議”出居民心聲,“議”出解決辦法。目前,我市已搭建“居民議事點”“板凳聽評會”等各類議事協商平臺近2800個,讓居民從提問題的“旁觀者”轉變為建設性意見的“提出者”、矛盾糾紛的“解決者”。

    開設“小巷普法角”

    夯實社區法治建設基礎

    “老年人經常會在街頭巷尾碰到一些打著‘秘方’‘包治百病’的‘游醫’,他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購買產品,因此上當受騙。”東臺市弶港鎮八里村日前開展反詐防騙宣傳活動,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群眾講解“虛假投資理財、冒充熟人、低價旅游”等典型案例,提醒群眾守住“錢袋子”。

    主題豐富、重點突出、針對性強,“小巷普法角”宛如一座知識的橋梁,將豐富實用的法律知識送到居民家門口。近年來,我市充分挖掘小巷拐角、街道及廣場周邊等可利用區域,開設“小巷普法角”,打造法治文化“微景觀”,將普法活動延伸到每一個角落。

    在“小巷普法角”,法律顧問、退休老干警、普法志愿者定期開展普法活動,通過案例分析、法律條文解讀、答疑解惑等形式,增強居民的法律意識,讓更多居民成為懂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明白人”,夯實社區法治建設基礎。

    成立“鄰里義工隊”

    匯聚共建共治合力

    “皋林、海燕,你倆跟著我去世錦花園李大爺家,程夏、周周,你們去看望金色華庭的張奶奶……”一大早,濱海縣坎北街道環城社區“鄰里義工隊”隊長潘強龍和隊員們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門口集合。認領了任務后,隊員們前往相應的服務對象家中,整理床鋪和衣柜、清掃地面、叮囑用電用氣安全,開展志愿服務。

    在我市,像這樣為居民提供志愿服務的“鄰里義工隊”有近3000支。市委社會工作部鼓勵社區黨員和熱心居民以“守望相助”為出發點,組建“鄰里義工隊”,就近就便、各展所長,幫助有需要的居民解決急事難事,協助調解矛盾糾紛。

    為更加高效服務群眾,我市還創新構建“社區+物業服務”“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志愿者”等工作方式,將轄區共建單位、物業服務企業、社會組織等資源匯聚起來,為居民提供多樣化、精細化服務。

    搭建“后街小舞臺”

    展示鄉村振興成果

    鹽都區鹽龍街道健仁社區自從搭建“后街小舞臺”以來,舉辦百姓“村晚”就成為社區獨具特色的文化項目。編排歌曲、舞蹈、朗誦、戲曲……居民、社區工作者、轄區企業職工紛紛參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節目,物業服務企業為社區文藝隊伍提供指導。辦“村晚”、看“村晚”已成為居民的新風尚。

    讓百姓生活樂起來、群眾精神“富”起來。我市以轄區公共文化空間為載體,開發利用村(社區)現有“小舞臺”“小茶館”“小書吧”等陣地資源,定期舉辦多種文藝表演和才藝展示活動,鼓勵居民自編自導自演具有本地特色的文藝節目,為居民搭建展現才華、相互溝通、聯絡感情的交流平臺。

    “讓文化活動在基層火熱開展,把文化送到群眾的心坎上,讓歡樂傳遞到每一位群眾心中,‘后街小舞臺’不僅生動展示了鄉村振興的豐碩成果,還傳遞了藝術與生活緊密相連的美好理念。”市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打造“服務‘云小二’”

    智慧賦能精細服務

    “講講天下大事、說說村里小事、幫幫村民難事、管管身邊瑣事。”走進建湖縣九龍口鎮收成村,村民們正在開線上會議,你一言我一語,熱鬧非凡。該村以村情二維碼“民意留言”為載體,拓展延伸“碼”上議事工作模式,讓群眾說事有渠道、議事接地氣、辦事更高效,以“服務‘云小二’”推動鄉村治理。

    這是鹽城市打造“服務‘云小二’”的一個縮影。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平臺,實時發布相關公告活動、資訊服務,讓居民隨時隨地了解社區最新動態,組織居民“線上”議事,“服務‘云小二’”成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好幫手”。

    為更好地收集群眾建議,我市各村(社區)建立“群眾點單、社區派單、黨員接單”機制,實時收集居民多樣化服務需求,及時辦理、回復,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如何在堅定不移落實基層減負的同時推進社會治理?我們依托全市2391個城鄉社區‘一站六點’服務場景建設,將‘三治融合’‘五社聯動’進一步具體化、形象化,成為更易操作、更接地氣、讓老百姓可知可感的實在舉措,真正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鹽城市委副秘書長、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市委“兩新”工委書記鄧小鋒表示。□戴云峰 殷文鑫 徐鼎銘 記者 張兆領 徐群群

    責編:秦春鳳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