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花爛漫的時節,微風輕拂,記者踏入鹽城市響水縣小尖鎮郭莊村。村口,“江蘇省文明村郭莊村”的牌坊格外醒目。遠眺而去,平坦寬闊的道路兩旁綠樹成蔭,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干凈整潔。走進村里,談及剛剛榮獲的“全國文明村鎮”稱號,村民們喜笑顏開,臉上滿溢著榮譽感、自豪感與成就感。這座新晉“全國文明村鎮”,正以產業與生態協同發展的姿態,奏響鄉村振興的夏日和弦。
鄉村蝶變換新顏
郭莊人守護“綠水青山”的執著,藏在一組組鮮活的數據里。
近年來,鎮村兩級累計投入超200萬元,對村莊中心路實施修整、拓寬與改造工程;整治河道長達5000余米,安裝路燈60盞,點亮鄉村夜晚。新建的村文化活動中心占地約6畝,內設大禮堂、活動室、多功能室等,全方位滿足村民日常文化需求。其室外廣場面積達3200平方米,劃分健身區、兒童活動區與籃球場,成為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此外,郭莊村建成兩處新型社區,綠色產業面積拓展至1500余畝,占全村耕地總面積40%,生態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在“廁所革命”推進中,郭莊村成立專項工作小組,細化責任分工,通過入戶宣講、微信群推送等方式提升群眾認知,逐戶開展改造。目前,水沖式衛生廁所覆蓋率已超80%。村民張芳感慨:“現在的室內廁所既干凈又方便,冬天暖和、夏天清爽,和城里沒啥兩樣!”
為鞏固人居環境整治成果,郭莊村建立長效管理機制。配備8名專職保潔員,設置155個垃圾池與垃圾桶;落實環保責任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將公益設施管護責任到人,并建立督查考核制度。依托“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閉環模式,實現全村環境衛生常態化治理。
這些生態賬本上的數字,正是郭莊村人居環境華麗蛻變的生動注腳。漫步郭莊,河水清澈見底,綠樹掩映村舍,清新氣息撲面而來,一幅生態宜居的鄉村畫卷正徐徐鋪展。
產業興旺添動能
“村里環境美了,群眾的兜里不能缺錢。”郭莊村黨總支書記郭青林琢磨著如何帶領村民拓寬致富門道。立足本村實際,郭莊村主動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徑,全力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在農業產業方面,郭莊村積極引進種田大戶,發展500畝有機稻米種植,并配套建設200畝標準化設施蔬菜基地。同時,依托資源優勢打造370畝水產特色養殖基地,重點發展稻蟹、稻蝦混養項目。通過“生態+”“互聯網+”等創新模式,延伸產業鏈條,實現年產值突破千萬元,有效帶動周邊村民就業。每到收獲季,養殖基地內個大體肥的螃蟹吸引眾多客商前來采購。養殖大戶田大虎介紹:“我們精選大母本蟹苗,采用冰鮮魚等優質飼料科學喂養,保障螃蟹品質,近兩年銷量持續向好。”
此外,郭莊村還在高效設施農業上發力,沿204國道建成1000余畝現代花卉苗木園,引進各類名貴花木。這些花卉苗木不僅扮靚了村莊,更成為村民增收的“綠色銀行”。村民王海軍對此深有感觸:“過去單靠種地,收入有限。如今在苗木園務工,再加上土地流轉收益,年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幾倍,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產業興旺、村強民富,現在的郭莊村,經濟社會發展動力十足。
文明新風潤沃野
美了村莊、鼓了錢包,群眾的素質提升更不能落下。
郭莊村將文明新風深植于鄉土沃野,依托鎮文化活動中心和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搭建農民文藝展示平臺、培養鄉村文藝人才、打造鄉村文藝品牌;志愿服務蔚然成風,通過“群眾點單、干部接單”,將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書寫為民服務的“大文章”;“書香閱讀”以農家書屋為平臺,以志愿服務為依托,讓村民在知識的海洋里徜徉,“閱”享休閑時光;典型選樹常態開展,以“小家美”帶動“鄉村美”……“現在村民都爭著當志愿者,能穿上紅馬甲就是榮耀。”郭青林笑著說。
邀請“中國好人”“江蘇好人”和省、市道德模范,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辦道德講堂,用身邊的典型和先鋒模范感染身邊人。評選星級文明戶、修訂村規民約、制定紅白理事會章程等工作也陸續開展。此外,建立以七彩夢藝術團為主導、七彩夢公益園為陣地的傳統文化推廣舞臺,經常性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讓文明之風吹遍村莊每個角落。
如今的郭莊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產業發展蒸蒸日上,村民精神富足充實。“全國文明村鎮”沉甸甸的榮譽,正激勵著郭莊村的干群接續前行,將這張“金名片”越擦越亮。
□葉珊珊王靜 記者 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