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6uykc"><menu id="6uykc"></menu></fieldset>
  • <abbr id="6uykc"></abbr>
    <strike id="6uykc"><input id="6uykc"></input></strike>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揚州 > 正文
    “城中村”的 “逆生長”之路
    2025-05-07 09:38:00  來源:揚州日報  

    在揚州主城區邊緣,施井村曾像一枚嵌入城市肌理的“舊紐扣”——8個莊臺、400多戶自建房大多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50%以上房屋出租,墻體開裂等隱患不少。如今,這個“城中村”正經歷一場脫胎換骨的“逆生長”,在環境整治中重新定義鄉村新貌。

    危房“變形記”:從“提心吊膽”到“安心落腳”

    “以前關窗都得使蠻力,墻縫能塞進手指頭。”東亞組村民華春桃站在翻新后的廂房前感慨。她家兩層小樓曾因地基下陷導致墻體傾斜,門窗扭曲變形,被列為B級危房。去年深秋,專業施工隊帶著鋼筋、混凝土進駐,打樁加固地基時,機器轟鳴聲打破了莊臺的寧靜。68歲的華春桃每天搬個小板凳坐在門口,看著工人給墻體“穿”上鋼筋網,給屋頂換上新瓦片。一個月后,青灰色的外墻取代了斑駁裂痕,玻璃窗在陽光下映出整齊的倒影。“現在下雨打雷都能睡安穩覺!”她摸著光滑的墻面笑出皺紋,言語間滿是欣喜。

    施井村的危房整治并非“一刀切”。村委會副主任楊哲翻開工作日志,35戶修繕房屋各有“專屬方案”:有的房屋加固墻體,有的重新澆筑地基,還有的整體翻修屋頂。施工期間,村委會成員每天戴著安全帽巡查,用手機拍下每道工序上傳工作群,連砌墻的水泥標號都要比對三遍。當最后一戶危房驗收通過時,恰逢冬至,莊臺上飄起臘肉香,各家房屋在炊煙中顯得格外溫暖。

    莊臺“美顏術”:從“面子工程”到“扮靚里子”

    清晨五點半,東亞組志愿者安正蘭的掃帚聲準時響起。她負責的主干道曾是“衛生死角”,露天垃圾池夏天蚊蠅亂飛,雨天污水橫流。如今,封閉式垃圾桶整齊排列,深綠色的箱體上印著“垃圾不落地”的標語。安正蘭彎腰撿起一片落葉,放進隨身攜帶的垃圾袋:“現在連煙頭都少見了,大家都不好意思亂扔。”

    在陳莊組,姜大鳳阿姨說,記得前些年梅雨季期間,暴雨沖垮了門前土路,積水漫過腳踝,她打著手電筒蹚水挪到高處。如今,新鋪設的污水管網如同地下“血管”,將雨水引入主干道的排水渠。去年的一場暴雨傾盆,她特意蹲在門口觀察:雨水順著窨井蓋的網格迅速下滲,路面沒有了積水。“現在敢穿干凈鞋出門了!”她笑著抬起腳,白色運動鞋一塵不染。

    練就“繡花功”:從“政府獨唱”到“全民合唱”

    每天傍晚,莊臺睦鄰點里總會聚起幾撥人。8個莊臺的“自治小組”正在討論下一階段環境整改計劃。

    “每個莊臺選2名至3名黨員志愿者當‘管家’,環境衛生、隱患排查都有人牽頭。”施井村相關負責人介紹,自從推行莊臺自治,村民主動參與度噌噌上漲——華春桃主動申請當民意收集員,安正蘭的掃帚把磨禿了三把,姜大鳳成了“莊臺巡視員”。

    漫步莊臺,曾經斑駁的墻面繪上了水墨揚州圖景,廢棄的磚瓦堆變身“袖珍花園”,不少住戶門前都掛著“文明家庭”公示牌。最引人注目的是屋檐下整齊排列的滅火器,陽光下紅色瓶身格外醒目。“每隔一年就有專人來充粉,還定期組織消防演練呢!”這名負責人指著滅火器說。

    從危房修繕到管網改造,從垃圾革命到自治提效,施井村的蛻變里藏著鄉村治理的密碼:不是簡單的“涂脂抹粉”,而是以民生痛點為畫筆,在“見人見事”中勾勒出鄉村的未來模樣。通訊員 秦淮河 馬麗 記者 陳晨

    責編:秦春鳳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