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頎
本報特約記者 唐守倫
8月27日,首屆南京都市圈“教育好故事”展示活動在南京外國語學校舉行,鎮江新區平昌小學張秀頎老師用愛心構筑振興鄉村教育夢想的故事,與來自南京都市圈城市馬鞍山、蕪湖、滁州、宣城、揚州的教師代表和南京選手同場交流。
隨著講述人譚秀文老師聲情并茂、繪聲繪色的講述,張秀頎帶著在家鄉鄉村小學教書育人的父親的期望, 20年如一日,堅守鄉村教育熱土,讓學生幸福地棲息在教學課堂上,燃起了一個個農村孩子“希望之火”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對孩子多多包容
讓孩子學會自尊自愛
熟悉張秀頎的人都說,她有一顆包容的心,能讓孩子學會自尊自愛。
小蔡同學上六年級時很叛逆,不僅和同學們處不好,還經常和老師“對著干”。可他卻在媽媽生日那天,為單元測驗不及格的試卷犯愁——他擔心試卷帶回家讓家長簽字,惹媽媽不高興。小蔡一臉真誠地來求張秀頎:“能不能允許我不把試卷帶回家簽字,我想讓媽媽過個快樂的生日。”
面對孩子難得的孝心,張秀頎破例允許了,并且鼓勵他用實際行動來報答媽媽。當天,她特地發去了短信:“小蔡同學媽媽,生日快樂!你有個孝順的好兒子,真羨慕你!”
張秀頎成全了孩子的孝心,讓一個母親感受到幸福,也改變了一個孩子。從那以后,小蔡對她非常信任,表現越來越好,竟和張老師成了好朋友。
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張秀頎總是用愛心和誠意打動孩子;給他們一個機會,成就了孩子,也成就了自己的一段段“幸福”。
一次語文課上默詞,僅有副班長小楊同學全對,得到了表揚。可當本子發下來的時候,全對的那張紙不翼而飛。下午放學時,班長小王同學向張秀頎反映,那張紙變成了爛紙團,驚現在她同桌的抽屜里。張秀頎沒有被假象迷惑,她判斷,這一切是小王同學的嫉妒心在作祟。
對此,張秀頎有些感嘆,不太愿意相信,畢竟小王還是個10歲的孩子。她心里更多的是擔憂,決心保護和幫助孩子。
張秀頎和她進行了一次次的“秘密交談”:“一個人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錯再錯。”小王終于被感動了,流下了悔恨的眼淚,再也沒有犯類似的錯誤。
替家長分憂解愁
幫孩子增添生活依靠
在農村,留守兒童和外來務工子女居多,很多孩子都由祖輩或其他親人照顧,生活學習上缺乏依靠。但在張秀頎班上的學生卻獨享著一份幸福。
來自重慶的男孩小王,父母在鎮打工。后來母親因為藥物中毒意外死亡,父親為此事長時間留在重慶,和當地醫院打官司,孩子在這里靠姨父一家生活。家庭的變故讓內向的小王變得更沉默了。張秀頎主動噓寒問暖,經常帶好吃的給孩子,安撫他的情緒。
一天,小王父親打來電話說,小王的姨父姨媽要回去一趟,擔心孩子無人照顧。當時,張秀頎剛動了個小手術在家休息,她二話沒說,讓小王到她家中吃住。小王的父親一聽,哽咽地說:“張老師,給您添麻煩了,太謝謝你了!”
學期結束了,小王要轉回重慶讀書,張秀頎幫他辦好了轉學手續。開學后,小王打來電話:“張老師,我想你了……”張秀頎的眼睛模糊了。
小陳同學的家就住在學校后面,但他的父親長年在外打工,母親下午六點鐘才下班,因為沒人監管,小陳的作業質量較差。張秀頎主動聯系家長,讓小陳放學后留下來寫作業。每天,小陳都享受著特殊待遇——放學到辦公室寫作業,還有張老師幫他檢查輔導講解。期末,他考到了91分。得知分數的時候,小陳心里樂開了花。
為邊遠山區送教
燃起孩子的希望之火
張秀頎經常關注邊遠地區的教育,想為他們獻一份力。2010年9月,她迎來了到貴州都勻市邊遠山區支教的機會。
當她來到金東谷林小學時,令她難以想象的一幕出現在眼前:大山連綿起伏,學校坐落在群山的一個山腰,旁邊只有兩戶人家。那里的孩子們因為長期缺乏交流而不善表達;山路陡而彎,老師孩子去學校至少要步行一小時……這一切給她的心靈帶來巨大的震撼!她坐不住了,恨不得把所有的愛、所有的知識、所有能幫助他們的一切都掏出來送出去。她上的數學研討課通過可視系統向都勻市的學校現場直播,展示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深厚的教學基本功,在當地引起了強烈反響。
一個星期的支教活動結束了,張秀頎對都勻邊遠山區的牽掛卻與日俱增。她常常在網上給孩子們送去一聲親切的問候,關切地詢問他們的學習情況。
貴州旱災,她發動大路小學師生給谷林小學捐水;冬季,她為孩子捎去了衣物。她特別牽掛那個臉部嚴重燒傷的小譚同學,這個女孩臉上留下了大塊傷疤,別人都害怕她,非常自卑。支教中,張秀頎一次次與她談心,講身殘志堅的名人故事給她聽,時常給她一個鼓勵的眼神,讓她感受到很多人在關心她,并對未來充滿了遐想。此后,她們一直保持密切聯系。第二年,谷林小學有師生代表來大路小學學習交流,張老師親筆寫了一封信請他們帶給小譚,小譚感動得哭了。后來,這個孩子做了植皮手術,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師范類院校,毅然決然地回到了老家,成為一名像張秀頎老師一樣的鄉村教師。
20年來,堅守鄉村教育的張秀頎一刻也舍不得離開孩子。今年春天,她在學校摔傷,跖骨骨折,醫生建議休息數周,但張秀頎深知學校人手緊張,畢業班的孩子們耽誤不起。僅休息了一周,她就拄著雙拐、忍著疼痛堅持到校,和老師們一起上課、一起教研。
播下“希望之種”,收獲成功碩果。20年來,張秀頎看到教過的學生,或是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或是回到家鄉建設新農村,對此她感到特別欣慰和自豪。張秀頎也從全國首屆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成為“全國模范教師”“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鎮江市學科帶頭人”“鎮江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獎)”。在她的影響和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年輕教師漸漸成長、成熟起來,擔當振興鄉村教育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