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朱秋霞 通訊員 朱慶慶)春風送暖,慈善傳情。3月27日下午,市委社會工作部、市民政局、市慈善總會聯合召開全市社區慈善業務培訓暨慈善項目建設動員會。會議通過專家授課、動員部署、經驗交流,凝聚思想共識、增強行動自覺,明確目標任務、謀劃慈善項目,共同推動社區慈善事業加快發展,穩步實現“家門口慈善”服務全市域覆蓋。
會上,相關專家作《社區慈善發展與實踐探索》的專題講座,市慈善總會項目部主任甘培華就《慈善項目編制及管理要點》作深入解讀,丹徒區慈善總會、鎮江經開區丁崗鎮、潤州區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區、鎮江市益家樂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分別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介紹了各自在發展社區慈善工作中的做法。
社區慈善是基層治理的溫暖底色,是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連接基層群眾的橋梁紐帶,是解決困難群眾“急難愁盼”的“最后一米”。自2023年以來,全市慈善系統積極探索實施“家門口慈善”服務,對推動社區慈善事業發展進行有益實踐,取得了較好成效。主動發現困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847件,組織志愿者服務1613場次,實施各類項目136個,支出幫扶資金2800多萬元,受益群眾1.87萬人次。
鎮江經開區丁崗鎮副鎮長胡敏介紹,去年,丁崗鎮作為“家門口慈善”服務創建的試點鄉鎮,結合平昌安置小區老年人口多、慢病患者多、低保困難戶多的特點,重點選取了特殊困難老人和困境兒童兩類群體,在鎮級層面實施慈善助醫、助餐、助學三個“家門口慈善”服務項目,得到了居民群眾的認可和好評。全鎮充分發揮以村(社區)為單元的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使各類人員按需設置、按職履責,既種好“自留地”、管好“責任田”,又唱好“群英會”、打好“合力牌”。同時,探索“慈善+商業”模式,根據居民需求,利用社區公共空間,組織開發愛心咖啡廳、慈善茶座、公益廣告位等慈善造血項目,所得收益進入慈善資金;鼓勵成立社區慈善基金會,積極倡導轄區單位、企業、商家、個人通過捐空間、捐時間、捐技術、捐服務等多種方式參與慈善捐贈。
“依法有序發展社區慈善”已列入2025年市政府重點工作任務。日前,市委社會工作部、市民政局、市慈善總會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社區慈善事業,優化提升“家門口慈善”服務的指導意見》。隨著“家門口慈善”服務的深入推進、全面覆蓋,更多帶著溫度的慈善項目,將在全市城鄉社區落地生根。
發展社區慈善事業,如何“多做讓困難群眾喝彩的事”?市慈善總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顧大福表示,全市慈善系統要加強業務培訓,建設一支想為、能為、善為的慈善服務隊伍;要加強慈善資金募集,有序規范發展社區慈善基金;要加強“精準滴灌”,認真組織實施好慈善項目;要加強主體責任落實,注重社會力量協作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