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6uykc"><menu id="6uykc"></menu></fieldset>
  • <abbr id="6uykc"></abbr>
    <strike id="6uykc"><input id="6uykc"></input></strike>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鎮江 > 正文
    志愿“星火之微” 燃起慈善“燎原之勢”
    2025-05-27 10:02:00  來源:鎮江日報  

    平均服務年限超10年,人均服務時長逾300小時,在揚中市,有這樣一個千余人的志愿者團隊,他們深扎基層,用專業化破解服務難題,用精細化提升民生溫度,用二十余載的堅守繪就了溫情涌動的慈善畫卷。他們,就是揚中慈善志愿者。

    以專業匠心澆灌慈善之花

    “不管角色大小,有錢沒錢,我還想多演一些公益節目,多留下一些大家喜歡的形象。”作為揚中市慈善總會愛心藝術團團長,錫劇演員楊世星從事演藝事業數十載,卻始終懷著一顆赤誠之心,用自己的特長為慈善事業添磚加瓦,讓更多的慈善故事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在大眾視野。

    放眼島城,還有許多人身處不同的崗位、肩負不同的職責,卻秉持著同樣的執著,在自己的領域全力深耕,為慈善事業注入源源活水。將一腔熱情傾注于“一老一小一殘”慈善服務事業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冷燕,積極挖掘各類慈善項目,為轄區內有需求的老人、兒童、殘疾人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深耕教育事業的八橋中學校長朱新明十年磨一劍,將“善文化”融入校園教育的方方面面,激勵學生知善向善;十年如一日為民服務、甘之如飴的西來橋鎮西來村黨委副書記甘穎用雙腳丈量慈善的廣度,用真情記錄慈善的實跡,幫助一個又一個村民走出困境……這些志愿者憑借專業能力與堅定的信念,讓慈善事業在揚中扎根生長。

    以凡人善舉傳遞城市溫度

    2022年8月,95歲的范麗春老人在揚中市人民醫院完成了特殊捐贈,這是她生前完成的最后一次捐助。范麗春老人退休前是南京市的一名幼兒教師。這位曾耕耘幼教事業38年的“孩子王”,自2005年退休起連續7個暑期向揚中市慈善總會捐贈助學款,累計捐贈善款達5.1萬元。即使老人晚年罹患阿爾茨海默病,記憶日漸模糊,但仍然銘記“要給娃娃們讀書錢”的承諾。

    慈善無大小,慈善之聲最為悠揚,凡人善舉最為動人。在揚中市,有這樣一群特殊年齡段的志愿者,雖然沒有長期奔走在志愿服務一線,卻用最質樸的方式書寫著一個又一個溫情故事。朱增祥老人每月退休金雖不足2000元,但從2006年起每個盛夏捐出“防暑專款”;八旬老人王永才生活節儉,卻長期熱心慈善,連續26年向慈善總會捐款資助困境學子;九旬老人王勇2006年首捐千元播撒善種,2019年貢獻特殊黨費十萬元彰顯忠誠本色,2020年再解囊十萬元托舉學子求學夢想。正是這些點滴善舉,匯聚成照亮城市的溫暖星光。

    以“一人行善”掀起“滿城接力”

    “幫幫我!救救我!我想活下去!”初中生小智(化名)的聲聲求助牽動著眾人的心。得知這名學生家庭經濟條件不好但罹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需治療,揚中慈善教育分會秘書長張莉立即在教育分會的校長微信群發布了一則信息,呼吁全揚中師生積極轉發,傳遞愛心。揚中市慈善總會了解情況后,決定申請“幸福家園”平臺進行善款募集,短短幾個小時,20萬元的籌款目標以超預期的速度實現。2241人次參與了這次獻愛心活動。在揚中市,一個又一個愛心接力不斷上演,當個體的善舉匯聚成集體的溫暖,慈善的力量便有了無限的可能。

    隨著2022年揚中慈善志愿者工作站的成立,揚中慈善志愿者這個隊伍一直不斷壯大,他們化身困境兒童成長護航者,困境老人安康守護者,殘障群體賦能的支持者,公益慈善文化的傳播者,勾勒出溫暖城市的動人圖景:開設“周末快樂課堂”,惠及留守兒童及困難學生3000余人次;實施“江洲雛鷹圓夢行動”,累計幫助貧困學生實現微心愿1320個;組建適老化改造志愿者團隊,完成632戶困難老人居家適老改造;啟動“愛心餐”項目,為823名失獨、殘疾老人年均送餐服務超10萬人次……一組又一組亮眼的數據,如同細密的針腳,繡出慈善志愿者們以愛為線、溫暖全城的動人篇章。

    本報通訊員 楊文琳朱靜

    本報記者 蔣麗

    責編:秦春鳳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