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2020年2月8日元宵夜,正是萬家團圓的時刻。23:12,馳援武漢的集結號再次劃破夜空。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在1小時12分的時間里,迅速集結25名臨床精兵強將,帶隊的就是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重癥科副主任虞樂群。
作為呼吸與危重癥科的帶頭人,接到征集馳援武漢的消息后,虞樂群沒有半點遲疑,她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了第一個。
53歲的虞樂群在馳援武漢的隊伍里,算是“高齡”戰士了。由于患有免疫性疾病,她剛剛出院兩個月,并且因為常年患有骨關節病,主治醫生再三叮囑她需要休息,工作不宜太勞累,膝關節尤其需要“省著點用”,不宜長時間行走。顯然,她不是一個遵循醫囑的“病人”。疫情伊始,她就馬不停蹄地奔波在隔離病房和發熱門診,此次出征武漢已是她第三次向院部主動請纓。
疫情就是命令,虞樂群簡單收拾行李,告別親人朋友,仔細交接了病房內的工作,之后迅速站到了馳援武漢隊伍的最前列。快90歲的雙親也是看了新聞才知道女兒出征武漢的消息,心中十分不舍,然而虞樂群卻說:“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緊要關頭,作為有30年呼吸專業的‘老兵’,我當仁不讓!”
昆山市38名醫護人員被編入“蘇州二隊”整建制接管有50張床位的重癥病區。在到達武漢的24小時里,病區開始收治新病人。
初入病房,隊員們在污染區跟新冠肺炎患者零距離接觸,無論心理還是生理上都承受著巨大壓力。虞樂群發現,壓力主要來源于對疾病的未知,來自于對自我防護的擔心。為此,她特意第一個走進隔離病房,逐一查體、監測生命體征、關照注意事項等,1個小時下來,層層防護裝備讓她感覺胸悶、呼吸不暢,耳朵里充斥著自己粗粗的呼吸音和砰砰的心跳聲……為緩解身體的不適,虞樂群在病房門口的板凳上坐了一會兒,咬著牙調整呼吸,然后又堅持走到了病人床邊。不知什么時候,她的鼻炎也犯了,她感覺到鼻涕流出來的時候,就仰仰頭,張口呼吸,感覺到分泌物從咽喉壁流下去后,再繼續工作。
令她難忘的是,一位老太太手里拿著一沓CT片,說:“這是老伴兒的,這是我的。”當問及老伴兒和家屬時,老太太說:“他已經去世了,兒子兒媳也正在隔離中……”虞樂群說,自己好想給老人一個擁抱,但是她能做的只是盡快安排一張床位,盡快給她進行規范治療。
就這樣,虞樂群第一天進隔離病房就整整呆了6小時,在這6個小時里,她和同事們一共收治了28名新冠肺炎重癥患者。下班后,她把自己第一天去病房的感受和自我調適的方法及時告知每一位隊員并且鼓勵他們說,“我這個60后都可以撐過來,你們80后、90后,一定沒問題的!”
在“疫”線的工作并不局限于治療或護理,更多的是對患者生活上的關心和心理上的支持,傳遞健康的同時傳送溫暖。這二十幾天里,虞樂群每一次走進病房,總要細心詢問觀察病人的情況,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有的病人行動不便,她就扶著他們進病房;有的病人不能下床如廁,她就幫忙遞上便盆;有的病人呼吸不暢,她就幫忙抬高床頭,或者干脆扶他們坐起來……虞樂群的衣服濕透了,她能感覺到自己前額的汗流到護目鏡上,模糊了雙眼,而她,甩甩頭,顧不得休息,繼續走進下一個病房。
作為專業的醫生,虞樂群當然知道不宜在1米之內的距離親密接觸,也知道病人咳嗽的飛沫或者氣溶膠更危險,但她心里只有一個念頭:病人需要我。虞樂群發現很多患者由于心理壓力,食欲欠佳,所以她不但從呼吸科專業的角度出發診療這些新冠肺炎患者,還從營養學和心理學的角度,鼓勵患者釋放心情,按時進餐。遇上一些病人的家屬因特殊情況無法給病人配送營養餐時,虞樂群和同事們就把政府和愛心人士捐贈的水果、營養品和日用品省出來送給臨床需要的病人。“我們要跟這些病人站在一起,給他們力量和溫暖,共同迎接勝利和希望。”
在這場戰“疫”中,虞樂群是所有抗疫“女戰士”中的一份子,她用女性的韌性與堅強實現著“子夜終將盡,春日終到來”的美好愿望,也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役繪就著一幅動人畫卷。
交匯點記者 黃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