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6uykc"><menu id="6uykc"></menu></fieldset>
  • <abbr id="6uykc"></abbr>
    <strike id="6uykc"><input id="6uykc"></input></strike>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要聞 > 正文
    以雷鋒精神助力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
    2020-12-19 09:00:00  來源:光明日報  

    【專家觀點】

    2020年12月18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雷鋒同志誕辰80周年。他出身普普通通,但最終成長為中華民族的道德豐碑,成為“中國好人”的文化符號,永遠活在百姓心中。去年10月,《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頒布。雷鋒精神,正是推動《綱要》落實的最好抓手。

    今天的中國,雷鋒成為億萬人共同擁有的名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公民道德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動思想道德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整體明顯提高。但與此同時,我國社會道德領域依然存在不少問題。部分黨員領導干部信念不堅;部分青少年道德觀念模糊甚至缺失,缺乏區分是非、善惡、美丑的標準;造假欺詐、不講信用的現象久治不絕,突破公序良俗底線、妨害人民幸福生活的事件時有發生。這些問題對個人品德的建設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綱要》直面這些問題,特別強調要突出個人品德建設,要推動踐行以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為主要內容的個人品德。個人品德強調的是自身的優良品質以及行為自覺,是人生之基,也是道德建設的“第一粒扣子”。而所謂的個人品德建設,就是培育“好人”。

    那么,什么是“好人”?甘當“傻子”以懷民,愿做螺釘而濟世,雷鋒的個人品德無疑是美好且值得學習的。雷鋒入伍前,當工人時多次被評為紅旗手、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入伍后,工作學習一直表現優異,被評為節約標兵、模范共青團員,做了很多好事卻從不留名,他說:“人民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幫助人民克服困難,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是我應盡的責任。”他回答了人為什么活著、應該怎么做人的問題,放大了“善”的本性,體現了人性的光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榜樣,能夠凝聚起榜樣的力量和學習先進爭做先進的磅礴熱情。

    今天的中國,雷鋒成為億萬人共同擁有的名字。《綱要》專門指出要“深入推進學雷鋒志愿服務”,強調“要弘揚雷鋒精神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圍繞重大活動、扶貧救災、敬老救孤、恤病助殘、法律援助、文化支教、環境保護、健康指導等,廣泛開展學雷鋒和志愿服務活動,引導人們把學雷鋒和志愿服務作為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推動志愿服務組織發展,完善激勵褒獎制度,推進學雷鋒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使‘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蔚然成風”。在推動《綱要》落地時,應著眼于個人道德建設,以雷鋒精神為抓手,打通“文明最后一公里”,助力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

    以雷鋒精神豐富和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要進一步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綱要》明確指出的一條重要的途徑就是大力推動學雷鋒和志愿服務。

    回溯過往,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到現在,黨中央始終致力于讓廣大人民群眾學習雷鋒及雷鋒精神。20世紀60年代,毛澤東同志揮筆題寫“向雷鋒同志學習”;1990年3月,中國共產黨十三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體共產黨員和黨員干部,都要帶頭學習雷鋒”;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學習雷鋒的精神,也要學習雷鋒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轉化為具體行動,體現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在黨中央的強有力號召下,半個多世紀以來,從雷鋒到歐陽海、王杰、劉英俊、張華、朱伯儒、張子祥、李潤虎、李素麗、徐虎、許振超、郭明義、莊仕華、孫茂芳……千萬個“雷鋒”在不同的時代成長了起來,在我們身邊播撒著愛和溫暖。雷鋒已從一個人的名字、一個人的事跡轉變為一批雷鋒學院、眾多志愿者,成為一項志愿服務、一種精神、一種文化,這是老百姓對美好人性的執著追求,更是中國共產黨對初心半個世紀的堅守。

    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上,只要我們堅持深入推進學雷鋒志愿服務,堅持不斷發揚雷鋒精神,堅持以雷鋒精神豐富和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良好的社會風尚一定會形成,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必將達到一個新高度。

    (光明網記者鄭芳芳整理)

    責編:劉慧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