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6uykc"><menu id="6uykc"></menu></fieldset>
  • <abbr id="6uykc"></abbr>
    <strike id="6uykc"><input id="6uykc"></input></strike>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要聞 > 正文
    宜居宜業,打響美麗鄉村“江蘇品牌”
    加快改善農民住房條件,深入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
    2021-04-07 07:51:00  來源:新華日報  

    讓農民住房舒適宜居,讓鄉村重現旖旎風光,才能激活鄉村活力,推進城鄉融合,縮小城鄉生活品質差距。“十四五”期間,我省農業農村發展進入加速轉型期,農村民生保障進入品質提升期。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改善農民住房條件,深入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到2021年底,全面完成蘇北地區3年30萬戶農房改善任務,新建100個左右特色田園鄉村。

    尊重農民意愿,因地制宜推進

    住上美觀舒適的好房子、有完善的公共配套和較好的就業發展空間,是許多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省委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到2021年底,全面完成蘇北地區3年30萬戶農房改善任務;省政府工作報告連續3年將其列入民生實事;《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也對如何加快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提出了明確要求。

    建湖縣恒濟鎮建河村村民蔡金鑾全家四代人去年春天搬入新居,新房是100多平方米的四室一廳一廚兩衛,漂亮又舒適。房前一個小院子,成了老蔡一家的“微菜地”。這一塊小小的菜地,被寫入鹽城《新型農村社區綠化建設指導意見》。該文件提出,尊重村民長期以來形成的家前屋后空地種植的習慣,為居民在家前屋后或社區周邊安排“微菜地”,滿足農民自給自足需求,保持鄉土綠化特色。

    鹽城市農房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鹽城作為蘇北面積最大、人口第二的設區市,改善居住條件是農民群眾最關切的訴求之一。該市因地制宜推進農房改善,制定差異化政策。東臺主要是抓提升;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鹽南高新區鼓勵引導農民進城購房;大豐、亭湖、鹽都以新老結合為主,新建為輔;射陽、建湖、阜寧根據群眾意愿統籌把握;響水、濱海以新建為主……各縣(市、區)根據不同地域的農房狀況、經濟實力、環境特點,形成各自的建設模式與方案。2018年9月以來,鹽城市累計改善農民住房9.2萬戶,群眾滿意率達95.8%。

    “在全省農房改善下一步的工作中,將把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放在首要位置。”省住建廳村鎮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將按照“十四五”規劃繪就的藍圖,督促指導蘇北地區完成3年改善30萬戶的目標任務,推動農房品質進一步提升、設施配套進一步完善、鄉村風貌進一步彰顯、農民就業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展、基層治理水平進一步提高。

    回歸鄉村本源,喚醒鄉愁記憶

    在溧陽,特色田園鄉村各具特色,禮詩圩村十里荷塘蓮葉田田,楊家村茶園青翠良田萬頃,南山后村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山水林田湖,讓溧陽的鄉村釋放出別樣的自然生態之美。

    省委一號文件指出,從平原農區、丘陵山區、水網地區等自然稟賦出發,立足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文化,優化鄉村山水、田園、村落等空間要素,分類推進鄉村建設,彰顯鄉村地域特色。

    溧陽市城鄉與住房建設局四級調研員韓金紅,自2005年起便投入溧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據她介紹,溧陽在建設特色田園鄉村時,立足村莊區域位置、歷史文化、特色風貌和田園景色,留下村莊獨有的時代印記和鄉村故事,最大限度保留村落的傳統肌理和風貌格局,用好老房子、保護老物件、營造老味道。比如,利用老房子打造農耕器具等老物件陳列館,對年代久遠的舊房老屋、古樹名木、古橋古井等加以嚴格保護,合理利用廢舊磚瓦、舊農具、舊器物等,還原鄉土味、表達鄉土情,喚起人們對鄉愁的記憶。

    自2017年以來,經過3年多的持續努力,我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已從試點示范階段轉入試點深化和面上創建階段。省住建廳村鎮處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全省已建成324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覆蓋了93.4%的涉農縣(市、區)。從點上創建延伸到區域建設,展現出富有活力的美好鄉村模樣,呈現出田園鄉村與繁華都市交相輝映、美美與共、城鄉融合的生動圖景,在全國形成了有影響力的“品牌效應”。

    宜居更要宜業,做實“后半篇”文章

    省委一號文件指出,鼓勵各地按照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標準,重點依托規劃發展村莊,改造和新建一批農村社區,增強公共服務功能和社區治理能力,同步謀劃產業發展和農民就地就近就業,配套建設農村公共基礎設施。

    在濱海縣八巨鎮前案新型農村社區內,新建成的農民住宅古色古香、錯落有致。前案村黨總支書記朱洪輝說,前案村里有一條河流穿過,新型農村社區就選擇依河而建,利用河道、農田、樹林、道路等構成村莊自然邊界,實現了“水林田人居”和諧共生,頗受村民好評。

    “我們意識到,光把房子建好還不夠,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提升農村社區的公共服務功能,讓農村社區宜居宜業,是改善農民住房條件的一個新課題。”濱海縣副縣長侯德志說,濱海目前已經展開積極探索。

    濱海縣自2018年9月以來已建成45個新型農村社區。濱海縣住建局副局長劉德燦介紹,新型農村社區配套齊全,黨群服務中心、衛生室、警務室、健身娛樂場地等設施應有盡有,不僅為村民提供便民服務,也豐富了他們的業余生活。新型農村社區周邊均靠近民營創業園、農業產業園、生態旅游園等產業園區或配套1-2個特色產業,為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不用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進城入鎮的農戶可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就業、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一系列的政策紅利。

    省住建廳村鎮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做實農房改善“后半篇”文章。省住建廳將指導各地結合“萬企聯萬村 共走振興路”行動,進一步推動適宜產業與農房改善項目融合發展;加強就業培訓,提升農民就業能力,拓寬就業渠道;指導各地強化鄉村公共空間治理,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著力構建和諧社區。

    新華日報記者 劉 霞

    責編:王紫荊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