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服務隊在農民大棚內檢查灌溉設備。本報記者 萬程鵬 攝
□ 本報記者 賁騰 陳明
“看,是黨員服務隊的叔叔們到了。”6月17日,一支身穿紅馬甲、背后印有“共產黨員”字樣的小隊出現在如東縣實驗中學考點外,立刻引起周邊群眾注意。國家電網江蘇電力如東共產黨員服務隊電力體檢組組長張小輝帶隊來這里做例行巡檢,為中考保駕護航。在當地老百姓眼里,看到熟悉的紅馬甲,就像見到了家人。這支紅色隊伍奔走在為民服務的道路上,數十年如一日,用真情服務點亮萬家燈火。
黨員本色不改,
困難面前沖鋒在前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我志愿加入共產黨員服務隊,牢記‘人民電力為人民’宗旨……”“七一”前夕,如東供電黨員服務隊為一批95后年輕隊員、新進員工分別舉行了莊嚴的入黨、入隊儀式。望著一張張朝氣蓬勃的年輕臉龐,黨員服務隊第一任隊長繆恒生感慨萬千。2001年,也是在鮮紅的黨旗下,包括他在內的如東供電公司4名退役軍人黨員和2名入黨積極分子,共同發起成立全省電力系統首支共產黨員服務隊。
20年前,如東縣老城區電網基礎設施薄弱,加之地處沿海,常遭受暴雨、臺風等自然災害襲擾,電力低壓故障搶修頻率高、壓力大。“群眾有困難,我們不管誰管?黨員不帶頭誰帶頭?”面對不在職責范圍內、卻是群眾“急難愁盼”的室內故障維修,繆恒生帶頭接下這塊燙手山芋,服務隊全員承諾:24小時隨叫隨到,365天全年無休。
“全站失電,水壓急降,請求電力部門火速支援!”一天夜晚9時許,在公司值班的隊員吳錦勝接到縣供水中心打來的緊急報修電話。水廠斷電再不恢復,20萬群眾將面臨斷水!吳錦勝火速申請調動應急電源車,半小時后恢復水壓,6小時后恢復兩條線路供電,停水危機終于化解了。今年4月30日夜間,如東突遭罕見強對流天氣,當地部分電力設施受損嚴重。吳錦勝等全體隊員堅守崗位,困難面前沖鋒在前。當得知岔河鎮湯橋村一老人維系生命的制氧機因停電停轉時,隊員吳擁軍想方設法找來發電機,及時接上電;隊長郭鵬奮戰三天兩夜,溝通解決30多起用電故障;隊員邵小俊輾轉10余處搶修現場,連續工作近16個小時……
“黨員是一面旗幟,黨員服務隊要擔起克服急難險重任務的擔子,成為群眾的用電衛士……”繆恒生為新隊員穿上紅馬甲,語重心長地說道。近年來,如東供電先后有100多名年輕員工穿上紅馬甲,80后、90后隊員占比超40%。黨員服務隊從一支只有6人的小隊,發展成覆蓋全縣的3大搶修組和14支分隊,人數達到165人。該隊伍先后獲得中國好人、全國最美退役軍人、全國學雷鋒活動示范點等27項國家、省級以上榮譽稱號。
紅色星火漸呈燎原之勢。在如東供電黨員服務隊影響下,一支“紅色軍團”在全省供電系統快速集結壯大。20年來,各地組建起100支名稱不同,但都以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為骨干組成的共產黨員服務隊,人數發展到3000多名。他們如一面面鮮紅的旗幟,構筑起捍衛人民用電安全的“紅色長城”。
錘煉軍人特色,
電力保供“閃電”出擊
端午小長假,如東供電黨員服務隊值班室里感受不到一絲過節氣氛。6月12日9時許,石磊回到值班室,將報修受理單最后一行“搶修結果‘已恢復’”填寫上。這是他當天上午完成的第3起搶修任務,身上衣服已被汗水浸濕。
節假日搶修任務雖然繁重,但全隊工作卻井井有條。值班室里,一摞摞搶修日志疊放平整;儲物室的貨架上,各類器材被分門別類擺放得井井有條,好似等待檢閱的方陣;休息室內,軍綠色的被子,疊得像豆腐塊一樣……里里外外散發著軍人氣質。
第三任隊長顧海峰介紹,該隊先后有75名退役軍人加入,形成了一套準軍事化管理模式:早晨在黨旗下列隊交班,每天進行內務整理,每月進行體能測試……硬朗的軍人作風刻進了每個人的骨子里。
“閃電戰”是這支隊伍的擅長打法。值班室里電話機鈴響不超過兩聲,石磊就一把接起電話,問清情況后,利索地檢查工具包、戴好安全帽,不到兩分鐘準備完畢。“接報后,5分鐘內必須出發。”石磊指著停車場上一排搶修車告訴記者,每次搶修回來,車頭一律朝外停好,第一時間將車上常用材料補齊,一旦接到報修電話,就能以最快速度出發。“1分鐘接單、2分鐘研判、3分鐘備料、城區18分鐘到達、高壓故障3小時復電”,如東供電黨員服務隊推行的“五快”工作法,讓他們收獲“閃電俠”的美譽。
“疫情這么嚴重,原本對如期開工已不抱希望,沒想到他們將不可能變為可能!”6月13日,在銅昆(洋口港)聚酯一體化項目工地,施工負責人陳勝偉告訴記者,去年3月,如東供電黨員服務隊克服人手不足、大風低溫、灘涂地質等不利因素影響,短時間內完成架線送電任務,確保這一省級重特大產業項目順利開工。
重大項目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如東供電黨員服務隊專門成立項目保障組,把服務窗口搬到項目現場,企業客戶從提交申請到完成送電的時間由5年前的98個工作日壓縮到如今的24個工作日,走在全國電力系統前列。
據統計,全省電力系統共產黨員服務隊為重大產業項目、重要民生工程提供“插座式”供電服務,僅2020年就精準對接1340余個項目,為客戶壓減接電成本30%以上。
紅馬甲到哪,
好事就做到哪
“平時多注意身體,有需要就給我們打電話。”6月13日,余新明和戰友們提著粽子、水果等包裹,前往歐陽林烈士家中探望“媽媽”歐陽福,看到老人身體還算硬朗,大伙兒心里才踏實。
“假如我‘光榮’了,請幫我照顧父母!”37年來,余新明和戰友們踐行承諾,將18位長眠于祖國南疆的如東籍烈士的家屬當親人。逢年過節,上門探望;老人生病,陪同看病住院;趁老人們腿腳利索,帶他們出去旅游……“我少了一個兒子,但多了一大幫孝順孩子!”歐陽福握住余新明等人的手動情地說。
以余新明等6名如東供電黨員服務隊隊員為代表的戰友群體,在2016年10月獲評“誠實守信”中國好人,他們的大愛善舉感染越來越多的同事加入獻愛心隊伍。隊員們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
“我的人生一度暗淡無光,自從有了‘陳爸爸’,我的世界才被重新點亮。”浙江桐廬供電分公司黨建部紀檢干事楊培培口中的“陳爸爸”,就是如東供電黨員服務隊隊員陳志華。2002年冬,陳志華在巡檢途中遇見十來歲模樣、衣衫單薄的楊培培時,她正蹲在路邊擺地攤賣舊書。經詢問得知,楊培培的父親早年患癌癥去世,母親患有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家中還有中風臥床的爺爺,光治病就醫,全家就舉債十多萬元,還要照顧失去雙親的堂妹。
確認過楊培培家情況,陳志華毅然決定當她的“陳爸爸”,承擔了培培的全部學費,每月額外資助300元生活費(大學期間增加至1000元),將孩子母親介紹到工廠打工。后來,培培干脆改口稱陳志華夫妻倆干爹干媽,兩家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2006年,陳志華在公司發起設立愛心助學基金,同事們紛紛加入,向更多孩子提供愛心援助。
青藏高原上,那碗散發著撲鼻香氣的炒青稞,至今令郭鵬難以忘懷。2017年,如東供電黨員服務隊第四任隊長郭鵬,代表國網江蘇電力支援西藏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將黨員服務隊的旗幟插上了雪域高原。為了方便堆龍德慶區南嘎村牧區牧民用電,郭鵬帶隊在冰天雪地風餐露宿50多天,在山地上架起300多根電桿,拉起20公里電線。9月,南嘎村村長邀請郭鵬回村品嘗電磨坊炒熟的第一鍋青稞。“過去缺電,一年只能炒一次,現在隨時隨地都能炒青稞,感謝江蘇朋友!”
20年來,江蘇電力黨員服務隊對口幫扶全國各地1.2萬余名困難群眾,捐助資金2000多萬元;連續16年資助西藏、貴州等地20余所希望小學的7000余名學生;20余名隊員擔任“第一書記”,帶動40個村集體經濟收入提升,助力11.7萬名低收入群眾脫貧。
6月9日,以如東供電黨員服務隊為原型的原創話劇《英雄歸來》在蘇州開明大劇院上演。該劇在南通首演以來,先后被搬上江蘇大劇院等多地舞臺,好評如潮,10月底前將完成全省巡演。臺上,“英雄”的故事在觀眾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臺下,更多新故事還在不斷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