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集中反映了總書記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進行的深入思考、作出的重大部署,深刻闡明了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大意義,深刻揭示了家庭與個人、社會、國家,家風與黨風、政風、社風之間的內在關系,深刻回答了推進家庭文明建設的方向性、根本性問題,是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文明建設重要思想的權威讀本和最新教材。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推進新時代家庭文明建設,省文明辦自5月15日國際家庭日開始,在江蘇文明網和“文明江蘇”微信公眾號刊登各地學習貫徹《習近平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心得體會以及推動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經驗做法。今日推出《弘揚好家風 傳承好家訓》。歡迎大家參與筆談,聯系人:魏萍;聯系電話:88802712;郵箱:jsshdc@163.com。】
家風家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古為“宜”地的鎮江新區人文底蘊深厚,以姚橋鎮儒里村《朱子家訓》為代表的傳統家風家訓文化源遠流長,享譽東南。近現代以來,鎮江新區涌現出辛亥革命先驅趙伯先、畫家趙無極、作家格非等一大批優秀人物。崇文重教、遵德守禮、和親睦鄰、誠實守信的“宜地新風”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新區人,在推動開發區創新創業的征程中,發揮了以德潤身、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
鎮江新區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為引領,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廣泛開展“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系列主題活動,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從自身做起、從家庭做起,講道德、守規矩、重家風,有效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為建設宜居宜業、多元并進的嶄新宜地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一、突出搜集整理,把“好家風”挖出來。鎮江新區家風家訓文化源遠流長,即使地處偏遠的鄉間村落,也隨處可見“明禮重學”“耕讀傳家”古訓的匾額和磚雕,高懸于老宅門楣、祠堂古建之中。地處新區東南一隅的姚橋鎮儒里村是宋代理學家朱熹后裔集聚的江南古村,村內朱氏宗祠有一處朱熹書寫的“孝字碑”蘊含著中華傳統德孝文化,《朱子家訓》也成為眾多朱熹后人遵守的做人準則。2016年,鎮江新區啟動東鄉家風家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通過集中走訪、座談交流、公開征集等方式認真梳理、系統整理散落在鎮江東鄉眾多明清祠堂、家族譜牒中的鄉規民約、家風家訓,提煉出與核心價值觀相適應的“崇文重教、遵德守禮、和親睦鄰、誠實守信”的“宜地新風”,并在古風濃郁的全國文明村——儒里村建成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鎮江新區家風家訓館。
二是突出活動創新,把“好家風”亮出來。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最重要的基礎就是群眾參與,最大的生命力也在于群眾參與,新區注重將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治家格言、家風故事融入到當代開發區百姓婚禮、祝壽等日常生活中。我們以“德孝”為主題,發揮離退休老教師黨員志愿服務隊作用,精心創作了總面積達1500平米鄉風明德文化墻,形象生動展示“朱子家訓”“韋編三絕”“詩畫儒里”等優秀傳統道德規范。精心指導鄉鎮、街道結合更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設,深入持久開展“好家風、好家訓、好鄰居、好婆媳”的評選活動。設立新市民講堂,成功組織“點贊最美家庭,弘揚最美家風”征文演講比賽。充分發揮基層文化站和龍燈隊、劃船隊、老年腰鼓隊等民間文藝團體作用,在“歡樂東鄉”文藝展演中排演家風家訓小戲小品,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對優良家風家訓入腦入心。此外,通過書法筆會、國畫創作、詩歌創作等不同形式弘揚朱子德孝文化,指導轄區內各級文明單位將家風家訓融入道德講堂宣講,通過誦讀家規家訓名篇佳作、講述傳統家風故事等形式,引導基層黨員干部自覺修身齊家,培樹良好家風,促進政風民風改善。
三是突出示范推廣,把“好家風”推出去。家風正,民風淳,國風清。早在2013年,規模位居全省前列的大型農民安置小區平昌中心社區通過民主制定《平昌新城居民公約》,賦予了東鄉傳統家風家訓文化嶄新時代價值,受到新華日報、中國江蘇網等眾多省市媒體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同時,通過“鎮江新區發布”微信公眾號等移動新媒體平臺推送優秀家風故事,營造傳承好家風的濃厚氛圍;邀請省、市媒體采訪儒里古村朱氏宗祠朱熹誕辰公祭儀式,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切實提升新區家風家訓文化的美譽度、知名度。在此基礎上,我們還精心組織了具有國家級開發區特色和鎮江東鄉地域文化特色的“宜地新風”身邊好人、新鄉賢、文明家庭評選活動。近三年,共評選各級身邊好人93人、新鄉賢36名、好婆媳51對、文明家庭177戶,讓立德行善有標準、遵德守禮有準繩成為30萬鎮江新區人的“最美共識”。(作者為鎮江新區黨工委委員、宣傳統戰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