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6uykc"><menu id="6uykc"></menu></fieldset>
  • <abbr id="6uykc"></abbr>
    <strike id="6uykc"><input id="6uykc"></input></strike>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要聞 > 正文
    跨越萬里山海的救死扶傷之旅
    ——記全國“時代楷模”、中國援外醫療隊群體代表盧建林
    2023-10-23 08:08:00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王俊杰 柳玉琳  

    盧建林(中)在沉船事故受傷者救治病區。

    一副黑框眼鏡下,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很是專注,說起話來語氣和緩、思路清晰……在蘇州科技城醫院行政辦公室見到副院長盧建林時,他剛忙完醫院護理工作的培訓,準備歇一歇就去門診為患者看病。辦公室內,一側書柜上擺放的深棕色“桑給巴爾門”很是顯眼,這個長約65厘米、寬約45厘米的拱形門是桑給巴爾總統贈送給盧建林所在的援外醫療隊的禮物,代表著“桑給巴爾的門永遠向你們敞開”。“每當看到這扇門,我就想起援外的那些日子,這段經歷激勵著我在工作中更有愛心,把患者的病治好。”盧建林說。

    盧建林是中國第24期援桑給巴爾醫療隊隊長,是一名泌尿外科醫生,從事醫療衛生工作已有33年。2011年6月,盧建林帶領20位醫療隊員遠赴非洲,展開一場跨越萬里山海的救死扶傷之旅。來自中國的管理理念、診療技術,不僅給桑給巴爾人民帶去健康和幸福,也帶去優秀的中國文化。中共中央宣傳部近日決定,授予中國援外醫療隊群體代表“時代楷模”稱號,褒揚他們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作為中國援外醫療隊代表之一,盧建林獲授全國“時代楷模”稱號。

    “關鍵時刻我理應要站出來”

    中國第24期援桑醫療隊共有21人,大多是來自蘇州各醫院的業務能手、科研精英,好幾個還擔任科室、醫院的管理工作。在2010年5月接到援非任務后,大家都積極響應號召,踴躍報名。

    “當時是周四晚上接到任務通知,周五一早我就報名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關鍵時刻我理應要站出來。”回憶起報名那天,盧建林仍記憶猶新。報名后,他才發現自己并沒有同家里人商量,那時,女兒正值高考關鍵時刻,父母也都年老體弱,妻子的工作還要上海、蘇州兩頭跑,一個人要照顧一大家子,怎么能顧得過來?

    帶著這些擔心,盧建林跟妻子說出自己的援非決定,沒想到妻子笑著對他說:“你放心去吧,我一定會把女兒和老人照顧好,我們一起等你回家!”心里的石頭終于落下,盧建林便馬上投入到援桑給巴爾的準備工作中。從歷屆援外醫療隊的總結中得知,援外中最難過的有“五關”,即環境關、語言關、心理關、生活關和工作關。

    首先便是環境關。在出征之前,盧建林和隊友們一起前往原江蘇省衛生廳培訓基地,接受長達6個月的英語口語和醫學英語課程強化訓練,為援桑做準備。盧建林接受的第一個培訓是野外拓展訓練,在一個陌生環境中,和陌生伙伴一起封閉式培訓,培養團隊精神。在教練創造的一個個環境中,隊員們領悟到團隊對于個人的重要性,更體驗到作為個體,能融洽地與群體合作,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就和發展。

    對盧建林來說,英語學習是一大“難關”。英語課程緊張而繁重,人到中年的他壓力頗大,但他仍然咬牙堅持,跟大家一起晨讀、上晚自習。課余時間,他與隊員們還分享著網上淘來的學習軟件和課件。在培訓基地,盧建林和隊員們一起學習了“政治思想和紀律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課程,更加堅定了他肩負祖國榮譽、全力護佑生命的信念。

    身為隊長,盧建林在培訓中給不少隊員留下深刻的印象。援非隊友、蘇州市立醫院婦科主任侯順玉說,盧建林低調穩重,考慮事情周到細致,謙和包容的品性值得隊員們信任。而在后來的援桑工作中,侯順玉的這些評價得到了驗證。

    “桑給巴爾人民會永遠記住你們”

    根據安排,盧建林等12位隊員被派駐到桑給巴爾島的納茲莫加醫院,這是島上最大的綜合性公立醫院。雖然對醫院的條件、設備等早有心理準備,但當真正來到醫院時,隊員們還是被深深震撼了。

    “醫院內,好幾個病人擠在一個房間,既沒有區分病種,也沒有專門的護士照看。病床銹跡斑斑,房間內也幾乎沒有消毒設施。”盧建林發現,醫院缺醫少藥,手術設備陳舊,這樣的條件無疑大大增加了隊員們的工作難度。但為了治病救人,盧建林和團隊成員還是迎難而上,滿負荷工作。

    桑給巴爾島上第一例微創泌尿外科手術,由盧建林開展。當地的一位患者要切除增生的前列腺,微創手術是最佳選擇。手術前一天,當地護士長借來的設備不僅銹跡斑斑,鏡子也不配套,只能看到12度的視野,而手術通常需要30度的視野,這讓盧建林心里直犯難。第二天一早,手術開始,盧建林就著狹小的視野,小心翼翼地操作電刀。電刀并不鋒利,每切割一塊組織,盧建林都要將刀頭拿出來刷洗,就這樣,手術結束時,他已汗流浹背。“手術成功后,我看到患者舉起左手放在胸前,用當地獨特的方式表達感謝,我覺得非常暖心。”

    突發事件是對一個集體應急能力的考驗。2011年9月10日,坦桑尼亞發生震驚世界的沉船海難事件,240人死亡。得知沉船事件發生后,盧建林第一時間和醫院領導、桑給巴爾衛生部官員聯系,表示中國醫療隊愿意投身到傷員救治的工作中來,隨時待命。連續數天里,全隊醫生分工合作救治,最終,400多位沉船事故受傷者陸續康復。桑給巴爾總統高度贊揚并接見了全體隊員,他說:“你們的高尚工作,桑給巴爾人民會永遠記住的。”

    就這樣,在極其艱苦的環境里,盧建林帶領隊員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駐桑中國電臺組一工人施工中被1萬伏的高壓電擊傷,團隊多個科室醫生奮戰七天六夜,經過3次急診手術、5次大搶救,保全其手臂,并將患者護送回國內康復治療;8歲女孩邁亞美檢查發現左腎有巨大腫瘤,瘤體占滿了大半個腹腔,盧建林和團隊提前研判方案,想好術中每一個可能出現的情況以及應對措施,最終完整切除腫瘤,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兩年里,全隊共完成門急診8萬余人次、住院1.1萬余人次、各類手術近9000人次。除日常工作外,盧建林和隊友還在節假日開展了10次下鄉義診活動,診治病人達5000人次,醫療隊員們以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贏得了當地人民的信賴和愛戴。

    “感謝中國媽媽,我終于看得見了”

    援外醫療工作,不僅要“輸血”,更要“造血”。盧建林帶領團隊在救死扶傷的同時,還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幫助受援地建設醫療中心、加強人才培養等,用心用情為受援地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來到桑給巴爾工作不久,盧建林和團隊就提出了建設中國醫療隊微創外科中心和微笑(唇腭裂)中心的構想,在完成大量艱辛的前期工作后,2012年9月和11月,這兩個“中心”在中國醫療隊所在醫院分別成立,將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引進桑給巴爾,在改善了工作條件的同時造福更多當地患者。與此同時,團隊也為下一期醫療隊即將要創立的骨科治療中心、新重癥監護室、奔巴中國援建醫院的重建等做好調研、設計和準備工作,從大局出發,讓援外醫療工作得到更好的延續和開展。

    眼科中心是我省在桑給巴爾建立的第一個醫療中心,每天前來就診的患者絡繹不絕。一位患先天性白內障的小姑娘手術成功摘掉紗布后,驚喜地摟著眼科醫生耿寧的脖子說:“感謝中國媽媽,我終于看得見了”。

    “設備有了,關鍵還在技術,我們要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盧建林說。他帶領團隊通過“傳、幫、帶、教”的方式,加強對當地醫護人員的培訓,傳授臨床技能。團隊培養了一個當地專業微創醫護班子,培訓口腔技師,手把手教當地醫生胃鏡操作技術;組織隊內專業技術和英語能力強的隊員,舉辦了10場院級學術講座,促進中桑醫務人員間的醫學交流。在醫療隊積極爭取省里支持捐贈了胃鏡設備后,援非隊友、蘇州科技城醫院消化科主任史肖華又花了半年時間為當地醫院培養出一位能做胃鏡的醫生。

    不以山海為遠,不懼天高海闊。中國第24期援桑醫療隊全隊成員以“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在異國譜寫大愛之歌。這份無私的愛與奉獻,早已超越國界、超越民族、超越膚色,凝聚起濟世救人的無限力量,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著源源不斷的中國智慧。

    責編:厲欣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