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6uykc"><menu id="6uykc"></menu></fieldset>
  • <abbr id="6uykc"></abbr>
    <strike id="6uykc"><input id="6uykc"></input></strike>
  •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宿遷 > 正文
    宿遷泗洪:機制為基 聯動合作 打造共治共贏“協同樣板”
    2025-07-30 10:04:00  來源:宿遷日報  

    清晨的古汴河水面波光粼粼,市民在岸邊步道上悠閑漫步,孩子們在不遠處的公園里追逐嬉戲——這幅水清岸綠、人水和諧的畫卷,正是泗洪縣以河長制推動河湖治理的生動寫照。近年來,泗洪縣緊扣“河長制提質增效,幸福河湖全域發力”的目標,圍繞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管護,以機制為基、以治理為要,讓一條條河湖“換新顏”。

    健全長效管護機制

    擦亮水韻生態招牌

    河湖治理的關鍵在長效,為此,泗洪縣從制度層面筑牢根基,出臺《泗洪縣河道管理實施細則》《農村河道管護實施細則》等文件,為全縣河湖裝上“制度防護網”;創新推廣“道路、綠化、垃圾、河道、農水工程”五位一體管護模式,每年將600萬元河道管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讓每一條河道都有專人管、專人護。

    泗洪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河長制工作,由主要領導作為縣級總河長高位推動、一線履職,將責任壓實到“神經末梢”。數據顯示,近年來,各級河長累計巡河12000次,推進會辦解決問題700件,統籌建設水利工程、水景觀等設施30項,大幅提升水環境質量,進一步增強了沿線群眾的獲得感。

    推進系統綜合治理

    提升河湖環境品質

    在此基礎上,泗洪縣持續深化系統治理,開展“亮劍護河”聯合行動,以“零容忍”的態度向侵占河湖岸線的行為說“不”。

    同時,泗洪縣還常態化、規范化開展河湖管理工作,高質量建成柳山河、復禮河等9條農村生態示范河道,使生態河道覆蓋率達54.19%,位居全市前列;農村河道長效管護成效更是連續三年躋身全省第一等次,讓“清水綠岸”從愿景變為常態。

    強化協同聯動合作

    實現跨界共治共贏

    河湖治理沒有邊界,協同聯動才能破解難題。泗洪縣主動打破行政壁壘,推動跨界河湖共治共享。針對新老濉河、潼河、新汴河等,與安徽省的相關市縣建立跨界河長制機制,常態化開展聯合巡河、聯合執法;面對徐洪河、西民便河、洪澤湖等河湖,與周邊相關縣區簽訂了合作協議,定期開展巡河護河行動;縣域內跨鄉鎮的縣級河道也全面建立聯合河長制,形成“上下游聯動、左右岸協同”的治理格局。這種“一盤棋”的思維,讓曾經的“治理盲區”變成了“協同樣板”,持續改善了跨界河道的水質。

    創新治理實踐路徑

    探索幸福河湖模式

    在夯實治理基礎的同時,泗洪縣更以創新舉措為河湖治理注入新動能。泗洪縣河長辦編制的《幸福河湖建設與管理規范》,成為宿遷市首個幸福河湖建設地方標準,為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泗洪縣兩家企業通過中國水權交易所完成蒸汽冷凝水水權交易,探索出水資源高效利用新途徑;老汴河河長制主題公園、世紀公園等一批親水設施相繼建成,親水步道、健身器材等便民設施一應俱全,讓群眾在休憩游玩中享受“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紅利。

    為推動河長制工作再上新臺階,泗洪縣在臨淮鎮試點推行“幸福河湖積分超市”,積分兌換商品的方式,讓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此外,泗洪縣同步推進的村級河長制工作站,實現“小問題半小時內解決”,讓管護效能直達基層。從機制創新到民生福祉,泗洪縣正持續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畫卷。

    本報記者 馬爽

    ■ 通 訊 員 馬璇 王建儒 王選

    責編:秦春鳳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