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傍晚的一場大雨,稍稍退去了高溫。在張家港高新區(塘橋鎮)灘里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工作人員搭舞臺、搬板凳,開始布置演出現場。
當晚,塘橋鎮本年度首場新時代文明實踐公益巡演活動在廣場上舉辦。它還有一個群眾耳熟能詳的名字——“村村演”。
19時許,“村村演”開場了,13個節目涵蓋歌曲、舞蹈、錫劇、小品、快板等,演員均來自塘橋鎮的群眾文藝團隊。其中,電吹管演奏《人間第一情》和舞蹈《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兩個節目,由灘里村村民帶來。
廣場上,村民有的坐著,有的站著,大家邊看演出,邊搖扇子。“喇叭一響,我們就來啦!”村民徐掌英得知老姐妹范建芬當晚要登臺,特地趕來捧場。
徐掌英就住在周邊小區,以前飯后常在廣場上跳舞。這兩年,她明顯感受到村里的演出活動變多了,以至于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一聽到音樂聲,就知道廣場上又有好戲看了。
“廣場后面就是村委會會議室,夠大夠涼快,咋不挪到里面辦?”記者問。“我們曾經試過,發現效果并不好。路過的村民以為在開大會,探探頭,轉身就離開了。”村里工作人員說。
其實,早在2012年,塘橋鎮便推出“村村演”活動。十余年來,這項活動從未間斷,如今已經成為當地一大特色。“說它有特色,不僅是堅持的時間長,而且活動由群眾自編自導自演,我們只需打打輔助。”張家港高新區黨政辦文旅中心主任馬磊舉例,缺排練場地,鎮上安排;尋創作靈感,鎮上提供;找演出平臺,鎮上對接。
為了當晚的演出,塘橋國標隊隊長許玲,幾個月前便和團隊成員一起排練拉丁舞《七月~天涯》,地點便在塘橋鎮文體中心。“國標不像廣場舞,挺難跳的,沒有辦法速成,只能不斷練習。”臨近演出,許玲和團隊成員加大頻率,每周排練兩次。等候演出間隙,團隊還在摳細節。
再如小品《防不勝防》,正是看到身邊不少老人掉入電信詐騙陷阱,塘橋戲曲藝術團有了靈感,創作出這類題材的錫劇作品,通過講身邊人身邊事,提醒老人提高警惕。
給群眾文藝團隊提供展示舞臺,為百姓夜間生活增添樂趣,作為蘇州首個以及連續榮膺六屆全國文明鎮的塘橋鎮,用最拿手的“村村演”活動,豐富文明實踐模式,點亮夏季晚間生活。記者 徐瑞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