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汴繡之鄉(xiāng)剛泛起魚肚白,一場跨越200公里的“光明接力”已在淮海大地悄然啟程。近日,59歲的徐州志愿者季鳳菊化身“行走的眼睛”,牽著盲人劉珠青、孫靜的手前往八朝古都開封,展開了一場用聲音編織的“立體畫卷”之旅。
一路上緊緊牽著兩人的手
湖濱小區(qū)的路燈還在“打盹”,季鳳菊的電動三輪車車聲劃破了寂靜。車斗里墊著軟乎乎的棉墊,這是她特意為視障朋友劉珠青準備的“專屬座位”。在湖西雅苑小區(qū)接上劉珠青后,季鳳菊一直緊緊攥著她的手腕。“左腳抬高些,這里還有三級臺階。”季鳳菊不停叮囑。
從地鐵2號線杏山子站開始乘坐,轉1號線來到徐州火車站,季鳳菊與另一位盲人孫靜會合,這時,晨露已沾濕了志愿者的鬢角。
幾人登上了開往開封的火車,經過3小時到達開封。簡單的早餐后,三人便開始了“我是你的眼”開封一日旅游。
“請摸摸這橋面的弧度,當年張擇端筆下的虹橋就是這樣飛跨汴河的。”在清明上河園,季鳳菊將兩位盲人的手輕輕按在青石欄上,河風帶來的水汽混著艾草香,“現在經過的是民俗表演區(qū),右邊有捏面人的師傅,你聽這竹板聲,就是《清明上河圖》里的說書人腔調。” 季鳳菊的講解像流動的工筆畫,龍亭公園的琉璃瓦在她口中折射出七彩光斑。開封府的驚堂木聲在耳際傳來歷史的回響,就連汴京碼頭的船笛聲,也被她形容成 “穿越千年的歸帆號角”。
一整天的行程里,季鳳菊的雙手始終沒離開兩位盲人。在龍亭公園的72級臺階前,她半蹲身子對劉珠青說:“我在您左邊,右手搭我肩上,咱們一階一階數著走。”每到路口,她都會提前半步轉身,用后背為她們擋住人流;用餐時,熱湯面先吹涼了才遞到兩人手中;就連等公交車的間隙,她也會輕聲描述路邊的景色。一天的時間很快過去,當返程火車駛入徐州站時,鐘擺已指向晚上10點。
走出車站,月光下,三位旅人身影漸漸模糊,卻在彼此心中留下清晰的印記。這場特殊的旅行,讓 “殘健同行”的故事有了最溫暖的注腳 —— 當眼睛被命運蒙上紗簾,總有人用心靈的光芒,照亮那些渴望看見世界的瞳孔。
退休后經常助盲人外出旅游
季鳳菊是一名紡織系統(tǒng)退休職工,今年59歲。她的手曾在織布機上穿梭數十載,如今又在助盲路上編織著新的“經緯”—— 自 2024 年加入光明助盲慈善義工服務隊,幫助盲人打掃衛(wèi)生、洗衣做飯、跑腿購物、到交警隊處理交通事故等,季鳳菊的服務日志已寫滿幾大本記事本。
盲人在生活中可能遇到很多不便,志愿者的服務幫助他們解決了不少的困難。另外,季鳳菊還經常把盲人帶出家門,游覽徐州附近的景點,臥牛山公園、龜山景區(qū)、云龍公園、微山湖等地都留下了她帶盲人游覽的足跡。